建好用好联络站 为代表履职赋能——白马镇高龙村人大代表联络站积极探索“联络站+”新模式工作纪实
来源:米易县白马镇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4-11-22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闭会期间联系选民、开展履职活动的重要阵地,是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连心桥”,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单元和有效载体。白马镇高龙村是2016年因攀钢白马铁矿开发,由2个乡镇3个村搬迁安置的彝族新村,总人口718户3500余人。高龙村人大代表联络站(以下简称“联络站”)于2022年10月成立,有省、市、县、镇四级驻站代表10名。今年以来,联络站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的同时,结合基层治理新要求、群众日常新需求,积极推进微改革,整合资源力量、探索“联络站+”新模式,用联络站的“加法”、为群众烦心事做“减法”,为民代言、为民服务的质效不断提升。
一、建立“联络站+服务”模式,提升履职阵地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紧贴群众需求、拓展服务功能,真正建好管好用好联络站,防止出现履职阵地“空置”现象。一是硬件环境提档升级。整合融入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功能,科学布局选民接待区、集中议事区、制度展示区、图书阅览区,群众即使无诉求反映,也可以到“站”读书休闲。全面更新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名单、联系群众走访等7个上墙制度,代表公示栏新增代表二维码,群众通过手机扫码即可向代表提出意见建议,增强群众与代表的互动性。二是整合开展代表活动。组织驻站代表常态开展选民接待、视察调研、入户走访、代表述职等活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收集群众诉求建议50余条。充分利用驻站代表自身优势,不定期举办“人大代表讲堂”,为群众宣讲党的二十大等重要会议精神和党的政策方针,开展种植技术、卫生健康知识、法律法规等培训30余场次,有效提高联络站使用率。三是落实群众诉求建议。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人大代表在行动”活动,及时梳理群众反映的诉求建议,向镇人大、镇政府反馈,全过程监督、参与诉求办理,有力推动前进渠中型灌区、高龙饮水工程、红旗河坝灌溉管网改造提升、生活垃圾清运等重点项目实施,有效解决困扰群众多年的生产生活用水短缺问题,代表的用心用情服务可感可及。
二、建立“联络站+法庭”模式,联动化解矛盾纠纷
设立驻联络站法官工作室,由县法院、白马法庭选派进驻法官3名,与驻站人大代表联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一是身份多重叠加。联络站站长既是镇人大代表,也是村“两委”负责人,同时还被选为县法院人民陪审员,参与陪审案件37件,增强了对案件审理流程、法律法规常识的了解。在参与陪审案件的同时,驻站代表主动向法院、法庭反映信访维稳事项58件,协助承办法官调解矛盾纠纷。二是联动化解矛盾。采取“全链式”矛盾纠纷处置工作法,以社调优先、“三治融合”为第一链条,诉前调解、司法确认为第二链条,诉中调解、判后答疑为第三链条,风险预警、隐患处置为第四链条,组织驻站法官、人大代表共同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有效防止婚恋纠纷“民转刑”发生,帮助群众挽回因番茄苗质量问题造成的损失14万元。三是主动普法宣传。结合高龙村作为彝族聚居村的实际情况,以及深化移风易俗、森林草原防灭火等重点工作,驻站法官不定期到高龙村开展民族团结、婚恋家庭纠纷法治宣传30余次,集中向村社干部宣讲民法典婚姻家庭篇及其司法解释,进一步提高了村社干部和群众的法治意识。
三、建立“联络站+检察”模式,增强代表监督实效
在联络站增设“连心桥”检察联络基层服务站,由县检察院选派进驻检察官6名,与人大代表互促推进检察监督工作。一是开展联合接访。人大代表与检察官每季度至少1次联合进站接访选民群众,常态接收和回应基层代表、人民群众反映法治困惑和法律诉求,深入一线倾听、收集社情民意8条,转化为法律监督线索3条,提供点对点法律咨询服务10余场次,有效拓宽代表参与和监督检察工作的渠道。二是推动建议转化。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县检察院关于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双向转化工作办法,明确代表建议和检察建议双向衔接转化的范围、流程,从15条代表建议中提炼线索并办理交通安全等领域公益诉讼案件4件,促进乡村道路弯道未设置凸面镜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实现代表建议办理质量和公益诉讼办案质效双提升。三是回应代表关切。对全县人大和政协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分类梳理,紧扣人大代表关注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红米种质资源保护、建筑垃圾随意倾倒等事项,制定整改措施,主动向代表、群众通报办理进度,以公开的方式让代表直观感受检察工作,切实增强代表监督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