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山大棚 探索共富产业
来源:湾丘彝族乡人民政府 发布时间:2025-09-01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近期,青山村群众正在采摘“秋番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笑容,这源于村支部和驻村队力主建设高山大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试验,用实际行动拉开了高山上的“产业革新”帷幕。
党支部“举大旗”,建设大棚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找一个村民能够参与的项目,发展一个见效快的致富产业,探寻一条家门口的共富路径”一直是青山村村“两委”和驻村队内化于心的共识。针对原有的核桃、青花椒没落甚至闲置、村民群众苦于“产业出路较窄”等现状,村党支部始终扛着整村发展的大旗,把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寻找新的产业引领群众增收致富、夯实共同富裕基础作为头等大事思考、谋划和推动。坚持高山上的产业还得依靠那“一亩三分地”的理念,立说立行针对性组织微调研和种销市场对接。在观摩、对接、引导、讨论、动员等一系列行动的基础上,切实将村民群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大棚蔬菜上,建设大棚成为村民群众支持、参与的又一产业选择,青山村的种植产业由原来“青花椒+核桃+林下产业”的种植“老三篇”,调整为“大棚蔬菜试验+烤烟规模种植+续断”的产业“新三篇”,不断延伸青山村“3+4+3”产业发展规划。
集体经济“打头阵”,启动程序先行先试破局。搞大棚是青山村第一次,更多的是等待观望,村民群众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吃螃蟹”,为了打破这一僵局,村党支部和驻村队决定启动“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程序决策。经过村民、党员等讨论、测算、表决,一致同意采取“支部牵头+集体经济注入+积极群众参与”的方式先行先试。说干就干是青山村干部和驻村队始终坚守的信条,流转土地、购置物资、聘请工人等事宜同步推进,村集体出资建设共富大棚示范田近20亩,引导积极性强、敢闯敢试的20余户农户建设高山大棚100余亩,实现大棚建设破局,一座座大棚之光照亮着青山沟一颗颗致富之心。
实践能手“当先锋”,探索运营模式推动“共赢”。建设大棚是第一步,“怎么运营,怎么产生价值,怎么发挥示范带动”才是重中之重,为了避免“瞎闯”“蛮干”“浪费”“折腾”等情况发生,青山村坚持经验和市场双重导向,把“专业的人请进来”作为解决运营问题的“金钥匙”,采用“保底租赁+跟踪管理”模式,通过邀标比选方式,把“共富大棚示范田”租赁给具备种植经验和种销路径双重身份的“新农人”,村“两委”、驻村队负责跟踪管理和协调服务,做到既发挥行家里手功能、又实现试验价值、还链接市场“三保险”作用,达到示范带动、集体经济增收“双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