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县县政府办公室网站欢迎你!  今天是:

关于建立完善脱贫攻坚后期帮扶机制,确保实现“一翻番、两提升”目标调研报告

来源:县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9-11-19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关于建立完善脱贫攻坚后期帮扶机制,确保

实现“一翻番、两提升”目标调研报告

熊玉兰、邱国万、王裔

 

为实现全县已脱贫贫困人口、已退出贫困村,至2020年每年(2018年、2019年、2020年)都达到当年的脱贫退出标准,圆满完成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目标任务,确保到2020年实现“一个翻番”“两个提升”目标(到2020年贫困人口收入在2017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即2018年4550元、2019年5600元、2020年7000元),生活质量和生活保障再得到提升、致富能力和致富水平再得到提升),县扶贫移民局拟定了《建立完善脱贫攻坚后期帮扶机制,确保实现“一翻番、两提升”目标” 》调研课题,并牵头组织县委农工委、县农牧局、县人社局、县民政局、县供销社、县商粮局等部门,深入撒莲镇、丙谷镇、普威镇、白坡彝族乡等乡镇贫困村进行了专题调研,主要目的是摸清实情、找准存在问题的症结、提出有效措施和办法、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后期帮扶长效机制。

1、? 基本情况

2017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贫困村“一低五有”、贫困户“一超过六有”脱贫退出标准,各部门、各乡镇积极主动、广大党员干部实干苦干,完成了剩余17个贫困村退出、4521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减贫任务和2016年前已退出的8个贫困村、已脱贫的8393名贫困人口巩固提升的目标任务,完成了省级县际间实地交叉考核工作。2018年至2020年我县将围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进一步夯实脱贫质量,提高脱贫群众收入,确保2020年脱贫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但是通过深入贫困村开展专题调研,发现部分脱贫群众产业发展单一,农业种植、养殖技术能力差,部分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同时部分贫困群众产生了“等靠要”的依赖心理,缺乏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主动性,造成自主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存在返贫的可能。 同时在相关医疗救助政策,贫困群众技术技能培训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2、? 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增收方面。

一是产业发展业态有待扩展。我县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仍以传统的种植养殖业为主,产业发展业态相对单一、方式较为粗放,受市场价格影响大,产业抗风险能力较低,依托农业产业为基础的三产融合发展不足,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附加值挖掘不足。二是产销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贫困地区引领产业优化提升的龙头企业不多,专合社带动产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农户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把握能力不足,分散化、小规模的产销格局有待深入改观。三是科技推广有待深化。技术人员不足,部分地区技术培训和实地指导仍不够深入,示范样板不多,农户对标准化生产技术掌握程度不高,存在部分种养技术难题。四是就业稳定性不高,参培积极性待提高。大多数贫困劳动力文化程度低,参加培训积极性不强。少数民族村、偏远山区及年龄较大的部分贫困劳动力仅有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有的还不通汉语,他们担心参加培训听不懂、考核不过关,影响了参训的积极性;同时贫困劳动力文化程度、家庭需求、就业能力等因素与企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他们就业的稳定性总体上来看均不高。

(二)社会保障方面。

一是政策并轨,贫困户报销比例降低。2018年1月1日起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式与城乡居民医保正式并轨后,现行医保政策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报销比例较低,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承担压力较大。二是卫生扶贫基金申报工作进度慢。贫困患者县域外住院治疗后申报卫生扶贫基金,部分乡镇工作滞后,导致卫生扶贫基金迟迟不能拨付。贫困患者县域外住院治疗后申请民政救助,其审核拨付时间严重滞后,导致基金申报迟迟不能申报;部分符合民政救助的患者未进行民政审核救助等。三是部分群众主动意识差。部分慢性病患者健康意识不够,在生活方式、自我调理、服药依从性方面主动意识严重缺乏,而且部分慢性病患者未办理慢性病证,无法享受慢性病门诊就诊报销相关政策。四是部分新生儿不能享受政策。主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新生儿上户后不能立即录入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信息系统,导致其参加城乡居民医保后不能及时享受财政代缴个人缴费和医保倾斜支付政策。五是部分人员不能提供参保资料。部分人员因外出打工或举家迁移等原因,无法提供所需参保资料,不能办理参保手续。极少部分人员由于等、靠、要思想作祟,不愿意参保,在社区、村组工作人员上门动员过程中,出现不但不提供参保资料,还辱骂工作人员的情况。

(三)集体经济发展方面。

一是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单一。贫困村集体原始积累底子薄,来源渠道单一,多数贫困村依靠资源、资产出租等方式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存在一定的困难。二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发展。大多数贫困村处于二半山区,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差,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又远离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三是部分村社干部观念落后。部分村干部缺乏发展意识,创新精神不够,集体经济发展思路狭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责任感不强,发展观念滞后,思想僵化,创新性、专业性人才匮乏。四是营销体系建设滞后。我县集体经济发展大多是农业产业型,产业发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营销体系建设没跟上产业发展的步伐。

(四)“四好村”创建方面。

一是传统思想难改变。我县居住有彝、傈僳等25个少数民族,部分少数民族是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大多保留了原始的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对新生事物排斥,接受能力差,“等靠要”思想严重,改变难度大。二是“三会”“五员”奖惩机制不完善。“三会”“五员”虽然已明确了相关职位对应人员,但多为兼职,奖惩机制不到位,导致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实质性效果不明显,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七个好”开展推进不力。“七个好”评比参差不齐,除少数村持续开展外其余行政村均未扎实开展。四是群众参与程度不高。由于当地群众参与度不高,工作开展较为困难,未形成统一认识,在村容村貌治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效果不明显。

(五)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方面。

一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部分贫困户对现有的生活水平和生产条件非常满足,不愿意轻易去打破生活现状,不重视子女教育,对于好的发展思路、发展意见建议不予采纳,懒惰思想、保守意识浓厚。二是缺乏信心、徘徊观望。部分贫困户几代人长期处于贫困之中,对于脱贫致富持怀疑态度,不相信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努力奋斗能脱贫致富,有的贫困户对当前形势认识不足,认为政策不具有持续性,不会充分抓住惠民政策和帮扶机遇促进自身发展,始终抱着等等看的观望思想。三是消极应付、推推动动。部分群众存在“坐等扶贫”的依赖心理,主体意识不强,缺乏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部分贫困户帮扶完全依靠政府,对扶贫项目参与、配合程度不高,即便因政策脱贫,也极可能返贫。四是意愿强烈,能力不足。部分贫困群众有发展意愿和致富信心,但因居住地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交通不便、用水困难,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弱,发展生产能力低、务工技能差,想发展但找不到好的路径和方法。部分贫困群众短时间内通过努力不见成效,就放弃发展思想、丧失发展斗志。

三、创新举措

(一)持续提高贫困群众增收水平。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按照“种养循环、长短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按区域适应性和区域产业优势对特色水果进行优化提升,突出错季上市优势和均衡供应,以开发精品果、绿色食品为目标,发展“名、稀、特、优”高档林果品种,强化低产果园的改造,形成助农增收的特色林果基地。适度布局发展中药材、高山蔬菜等见效快的产业,引进高产、优质、抗逆、适销的特色品种,引导发展林下种养殖业。二是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三产融合发展。依靠文化独特、风情浓郁、环境优美、景观奇特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发特色鲜明的康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农旅融合互动,形成“依托产业兴旅游、发展旅游促品牌、提升品牌壮产业”的农旅良性互动发展格局。三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围绕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充分发挥经营主体在资金、技术、质量品牌、市场营销方面的优势,对贫困地区的新型经营主体实施规范化建设。四是积极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提高贫困地区农业效益。根据我县贫困村特色农产品特点,引导贫困村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申报“三品一标”等品牌认证,进一步推进“阳光米易”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和已注册的“三品一标”在贫困村的应用。积极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知名度;创新开展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拓宽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让贫困户享受流通领域的增值份额。五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搭建县、乡、村三级质量监测网络,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六是加大职业培训力度,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以市场需求和创业规律为导向,大力实施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升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促进就业和自主创业,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群众技术技能水平。

(二)持续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一是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清产核资,进一步摸清贫困村资产总量结构,明晰村级集体产权,分类盘活资产经营。二是指导贫困村充分利用好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发展经营性项目,增加经营性收入。三是借鉴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村的经验,指导贫困村转变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四是加强与商粮、供销等部门积极有效沟通,帮助贫困村构架营销体系,打通销售渠道,确保产品能够卖得出去,赚的到钱。

(三)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一是强化宣传,加大卫生扶贫基金审核力度。通过乡镇人民政府、乡镇卫生院、各医疗机构对卫生扶贫工作相关政策作进一步广泛宣传,务必使卫生扶贫相关政策深入到每一个家庭。卫生扶贫基金管理部门加大对申报卫生扶贫基金申报的审核力度,保证申报基金能及时拨付到位。二是结合县级医疗机构贫困村医疗巡诊活动,进一步宣传米易县卫生扶贫基金管理办法:县域内医疗机构贫困患者住院执行“零支付”,县域外医疗机构贫困患者住院执行控费10%。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住院、门诊慢性疾病和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属于救助对象范围,县域内医疗机构建立“一站式”报销服务流程,方便患者就医等。三是建立健全贫困村乡镇基层卫生服务,不断改善贫困村群众的健康状况,采取主动上门服务,进村入户、巡回医疗的形式,进一步缓解贫困患者看病难的问题,提高贫困患者的诊治率。四是提升贫困村卫生室服务能力。积极选派贫困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到上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乡村医生进行医疗卫生及公共卫生相关知识培训;医疗服务能力低下的贫困村卫生室由卫生院定期采取巡诊方式提供医疗服务。加强乡镇卫生院设施设备配置。结合基层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规范化乡镇卫生院建设工作,积极增取资金,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DR 、彩超等基本设备,加强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业务技能培训,拓展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能力。五是加强贫困村健康教育宣传。结合四好村建设,在落实“两癌”筛查、老年人健康体检、健康巡讲等项目活动的同时,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宣传,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意识;鼓励慢性病贫困人口及时办理慢性病证,按照医保规定享受慢性病门诊报销政策。

(四)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一是加快医保结算系统信息化建设,融合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扶贫资助”“一单制”结算。积极配合全市医保结算系统升级改造改造,进一步优化医院医保前台结算功能,及时融合医保、民政救助、卫生扶贫等系统功能,尽快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医实现方便快捷的“一单制”结算。二是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信息化建设,为贫困人口就近就医提供医保支持。助推乡镇卫生院城乡居民医保信息系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系统互通建设,早日实现“村医通”APP上线运行,解决卫生院重复劳动和村卫生室医保报销问题,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服务能力,吸引更多的贫困人口基层就医,让数据多跑路,贫困户少跑路。三是加强沟通协调,实现城乡居民医保系统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信息系统实时互通。积极协调市县医保、扶贫部门,建立两个信息系统常态化动态调整机制,能够实现贫困户新生儿上户后快速进入扶贫系统,参加医保后在医保系统内能够识别并正常享受医保倾斜支付政策,打通贫困户新生儿享受医保倾斜支付待遇最后一公里。

(五)持续转变群众观念,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一是零距离沟通交流。帮扶干部等要深入到贫困群众家中进行零距离沟通交流,切实站在贫困群众的角度去思考和考虑问题,准确掌握贫困群众的思想动态,对症下药、把脉问诊,切实传递好正能量,帮助贫困群众立志、提智,要把致富奔康的信心和决心送到心坎上,引起贫困群众共鸣,帮助树立“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正确观念、树牢撸起袖子加油干、立志拔穷根的斗志。二是强化教育扶贫作用。在贫困地区牢固树立“崇尚教育、热爱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正确导向,切实抓好教育扶贫,完善教育扶贫资助体系,落实教育扶贫对象资助政策,实施贫困学生资助和“三免两补”政策。加大中等职业教育宣传力度,加强招生统筹管理,积极引导贫困家庭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让其掌握一门技能,不让贫困代际传递。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力度。一方面加强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贫困群众技能水平,增加务工收入,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一方面是组织专项招聘会,鼓励企业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就业。四是创新宣传方式创新开展乡镇微信公众号、新生活运动、启明星计划、农民夜校、星级农户评选、农家女大课堂、科技“三下乡”、村级优美家庭等平台载体,通过坝坝会、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政策宣传、技术培训、知识传授、思想教育,切实转变群众观念,激发群众斗志。五是培育典型示范。用群众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教育引导群众,效果会更好,进一步挖掘、培育、树立身残志坚、勤劳致富的脱贫奔康典型,通过现场看、组织听等方式让群众亲身感受。

(六)持续推进“四好村”创建。一是结合“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以“三会”、“五员”作用发挥为重点,积极开展调研,进一步完善“三会”、“五员”职责,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和考核办法,充分发挥“三会”、“五员”的引领作用。二是督促指导各乡镇制定农户家庭卫生和秩序“七个好”建设方案,持续推进“七个好”建设,引导农户养成爱卫生、爱生活的好习惯。三是加强基层综治中心、雪亮工程建设和网格化服务管理,夯实农村科学化治理平台。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实现乡风、民风、社风明显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