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县县政府办公室网站欢迎你!  今天是:

关于米易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来源:县政府办     发布时间:2019-08-14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关于米易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6年9月,米易县成为国家(功能拓展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近年来,我县在农村产业融合上狠下功夫,通过深化农村产业发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多产融合新型发展模式,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增加,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现场走访、与镇村干部座谈等形式,目的是掌握我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具体效益情况、存在问题及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一、基本情况

  2015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对如何开展试点示范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16年4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决定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201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决定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米易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申报创建工作,向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呈报了《米易县农村产业融合(功能拓展型)发展试点示范县实施方案》,2016年9月,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7部门批复(川发改农经﹝2016﹞461号)米易县实施国家(功能拓展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建设。

  改革试点要求:至2020年,农业增加值达13.2亿元,年均增长4.5%;农业产业总收入达50亿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30个,运作规范,具有一定规模农业合作社达200个,家庭农场达50家,种养殖专业户达4000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年均增长约10%,形成农业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农业与康养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与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农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业深度融合,产业链条完整、利益联结紧密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工作做法

  (一)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加快发展河谷区早春蔬菜、二半山区特色水果、中高山干果烤烟三大产业带,促进米易早春蔬菜、特色水果、优质烤烟、干果核桃及畜牧养殖五大特色优势农业稳步发展。特色水果“适度规模、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产业支柱效益日渐凸显;二是引导建立“公司+专合组织+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三是加强“阳光米易”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塑造培育、推介营销和社会宣传,大力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树立米易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截止目前,已累计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61个,培育农业企业品牌24个,“阳光米易”区域公用品牌获得省级“十大”优秀公用品牌称号。四是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引导,形成了“畜—沼—菜(果)”种养循环模式,实现畜牧养殖业和种植业的互促发展、生态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二)加快推进农旅融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一是以“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为导向,大力推进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新业态发展,初步建成“绿野花香”、“世外桃源”、“枇杷水乡”等乡村游景点,培育发展了梅花园等康养休闲度假中心,鱼米阳光度假基地认定为省级示范休闲农庄;积极落实红旗河坝花卉产业园、草场乡顶上枇杷集成示范农庄等农康融合发展项目;加快创建普威明清风情旅游名镇、白马历史文化古镇、田坝清真民族示范村、草场梅溪谷乡村旅游度假区等一批特色旅游名村名镇,培育一批乡村旅游精品产品。二是成功举办“第七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版、“深呼吸·在米易”、“首届中国傈僳族文化旅游高峰论坛”等高水平活动获各方点赞,“米易灯会”、“米易花会”,丙谷芭蕉箐荷花节,新山傈僳族约德节,龙狮大赛等节庆赛会吸引力大增,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四川省乡村旅游强县相继花落米易,丙谷镇芭蕉箐村荣膺四川省乡村旅游精品村寨。三是着力提高乡村旅游酒店业的服务水平及运营质量,按照《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积极开展星级乡村酒店复核评定,对县域内23家四星级及以下乡村酒店进行复核评定,培训旅游从业人员270余人次,促进我县农旅融合产业迅速发展。

  (三)延伸产业价值链条,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依托独特的地理、自然、资源、气候、物产优势,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重点发展鲜果精深加工、干果深加工、林产品加工、蔬菜深加工、肉食品精深加工、中药材产业、食品酿造等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提高初加工水平。目前已建成初加工设施132座,其中:冷藏保鲜设施122座、烘干设施10座,农产品冷藏保鲜预冷处理能力达10万吨、烘干处理能力达0.3万吨。完成1个县级电子商务仓储物流中心、3个县域物流分中心装修改造、设备购置、安装;管理软件和共同配送信息管理系统购买开发;30辆以上车辆(含冷藏车)整合购置正在稳步推进;完成众包物流系统开发、应用推广。

  (四)加强经营主体培育,夯实功能拓展平台。一是依托“五纵三横”交通网络,以湾丘、青杠、丙谷铁路物流园区为中心,以攀西农业产业园区、攀西现代物流基地、北部特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普威特色农产品物流园区为节点,以湾丘-青杠-长坡-一枝山-垭口快速路为通道,构建了连接城乡、联动周边、融入全国的物流网络,形成集仓储、配送、信息等为一体的丙谷综合性物流中心。二是依托攀西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打造农产品交易中心,加工仓储中心(包括冷链设施),物流及电子交易平台,综合服务区(检验检测、农资农机交易配送、技术服务),商务配套、大型出口级中药材加工贸易中心、农业观光旅游区、乡村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三是促进电子商务与特色农业和阳光康养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增强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加快构建“1+12+N”的米易电商模式,推动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成了米易电子商务孵化中心。

  (五)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产业发展活力。出台《米易县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方案》,编制了19个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大力开展标准化示范创建,启动了蔬菜、枇杷、芒果等5个标准园创建工作,推行“六统一”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建立田间记录档案制度、农残快速检测室,对标准园产品实行统一包装销售。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80%以上,农业投入品统配率达6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率达98%以上。

  三、存在问题

  (一)一二三产之间的融合程度不够深。一是农业产业全产业链条不完整,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程度不深,休闲观光农业层次低,农旅互动性差,农畜产品初加工和冷链物流业发展滞后,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引进难,万民生猪屠宰加工项目停滞,制约特色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二是林业产业发展推广林上林下林周综合发展的模式,即林上核桃、水果,林下种植中药材、森林蔬菜、菌类等经济作物,养殖野生动物和家禽,林周利用林家乐、家庭林场进行乡村旅游产业,该模式大大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有行之有效的模式。但目前,林上的效益初显,林下种养殖未跟上,林周产业滞后,故可发展空间未充分利用。建议强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招商引进,在土地、项目上给予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开发高端精加工产品的给予全方位的政府扶持,使之效益最大化。

  (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足。多数企业、专合社经营管理方式落后,规范化管理水平低,人员素质不高,专业化服务能力低,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凝集力、带动力不强,带动农民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增收的能力不足,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生产模式仍是产业发展主流,市场牵龙头、带基地、连农户、促产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建议大力扶持培育自觉与广大农民建立紧密利益联结的新型经营主体,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之间进行联合经营、合作经营,进一步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能力。

  (三)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一是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专业化服务不足,农户生产成本高,抗风险能力弱,影响效益提升和产品质量安全。二是产后营销和市场信息服务不足,农户销售产品仍然承担着流通过程中的大部分风险。三是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狭窄,农民认同度不高,易出现理赔纠纷。

  四、原因分析

  (一)产业融合发展层次较低。当前我县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在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村各产业之间融合度不高、融合水平低。一是产业融合链条短,附加值偏低。二是利益联结松散,合作方式单一。目前的利益联结机制仍以订单农业为主,而且订单农业违约率较高,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比例很低。三是农业多功能挖掘不够,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以观光为主,文化传承、人物历史、风土乡俗等触及不多,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

  (二)产业融合存在要素瓶颈约束。目前,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供给不足,成为许多地方推进农村产业融合面临的突出制约。如以农业为依托的休闲观光度假场所、各类庄园、酒庄、农家乐,以及各类农业园区中涉及餐饮、住宿、会议、大型停车场、工厂化农产品加工、展销等永久用地,必须严格按建设用地进行管理,导致许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难以正常实施。一些电商的经营场地、仓储用地和大规模培训场地用地也难以得到满足。现有的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押方式相对较少,租用土地及大量农业设施又不能抵押,能够得到银行贷款的规模十分有限,直接融资渠道狭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比较突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缺乏专业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农民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不高。

  (三)产业融合主体带动能力较弱。目前,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的现象,一是有实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少,部分合作社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二是部分新型经营主体结构单一、管理粗放、经营能力不强,大多数合作社“有名无实”,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规模小,参与融合能力差。三是部分经营主体创新能力不足。一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个性彰显不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特色内涵、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人文历史、民族特色等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目前许多地区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的农村供水、供电、供气条件差,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设施等不发达,与城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衔接性不强。农村路网不完善,道路等级低,自然村之间及村内道路硬化率低; 农村电网改造滞后,农村电压不稳定,电费价格偏高; 部分地区农村水利和饮用水安全设施不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突出; 农村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仓储物流设施严重缺乏; 面源污染严重,农村垃圾集收运和污水处理能力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延缓了新业态的发展,增加了特色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加大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成本和风险。

  五、建议和对策

  (一)必须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农业实施一体化管理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确保政策性金融供给的同时,积极开展金融制度创新,提高村镇银行的覆盖面,拓展商业银行对农村信贷业务范围,支持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健康发展。

  (二)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工商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融合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培育知名品牌。在工商登记、土地利用、品牌认证、融资租赁、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三)大力支持发展多种类型的产业新业态。加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业态形式,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引入文化、民族以及现代元素,对传统农业种养殖方式、村庄生活设施面貌等进行特色化的改造,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农业文化主体公园、农家乐、特色旅游村镇;利用生物技术、农业设施装备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特点,发展现代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以及工业品下乡等产购销活动中,开展O2O、AP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