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县人民政府公报2022年第11期(总第35期)

来源:县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1-03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米易县人民政府公报

  

 

 

 

2022年第11期

  主管主办:米易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编辑出版:米易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综合信息股

  2022年11月

 

  县政府文件

 

  米易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米易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通知

  米府发〔2022〕23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米易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已经县政府第2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米易县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21日

  米易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

  目 录

  前 言 - 5 -

  第一章 开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 6 -

  第一节 发展基础 - 6 -

  第二节 发展形势 - 9 -

  第三节 指导思想 - 11 -

  第四节 基本原则 - 12 -

  第五节 主要目标 - 13 -

  第二章 促进特色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 18 -

  第一节 空间布局 - 18 -

  第二节 坚决保障县域粮食安全 - 24 -

  第三节 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 25 -

  第四节 提升现代种业等支撑性产业 - 30 -

  第五节 巩固提升产业发展基础 - 34 -

  第六节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 36 -

  第七节 全面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 - 38 -

  第八节 提高现代农业经营水平 - 40 -

  第九节 数字科技赋能农业发展 - 41 -

  第三章 全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 44 -

  第一节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 44 -

  第二节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 46 -

  第三节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 48 -

  第四节 美丽庭院建设 - 49 -

  第五节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 50 -

  第六节 加强安宁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 - 53 -

  第七节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 54 -

  第八节 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 55 -

  第九节 数字乡村建设 - 58 -

  第四章 构建农民共同富裕发展新格局 - 61 -

  第一节 培育多元化农村市场主体 - 61 -

  第二节 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 62 -

  第三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63 -

  第四节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 64 -

  第五章 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 66 -

  第一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 66 -

  第二节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 67 -

  第三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68 -

  第六章 强化规划保障 - 70 -

  第一节 强化要素保障 - 70 -

  第二节 增强人才支撑 - 71 -

  第三节 加强组织领导 - 72 -

  第四节 健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 - 73 -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 74 -

  第一节 环境现状 - 74 -

  第二节 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 75 -

  第三节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76 -

  第四节 综合评述 - 77 -

  附图1:米易县农业发展空间布局图 - 79 -

  附图2:米易县产业振兴作战图 - 80 -

  附件3:米易县农旅融合发展总体布局图 - 81 -

  附件4:米易县喜温蔬菜种业发展规划布局图 - 82 -

  附图5:米易县冷链物流设施分布现状及规划图 - 83 -

  

 

  前 言

  “十四五”是米易县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是建设产业强、生态优、人文美社会主义现代化米易的重要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

  加快推进米易县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重塑新型城乡关系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开启米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大任务。为贯彻落实《中共米易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米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面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安宁河流域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开创新发展阶段米易“三农”工作新局面,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特编制本规划。规划基期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本规划对“十四五”时期米易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作出了具体部署。

  本规划是“十四五”时期米易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指导性文件。

  第一章 开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厚实。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55.7亿元,较“十二五”末增长1.6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1亿元,“十三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68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从“十二五”末的18.8:54.1:27.1调整为21.9:41.3:36.8,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9637元、20578元,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1.5倍和1.6倍,城乡收入比为1.9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省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农产品主产区县)、天府旅游名县等称号。

  农业农村发展取得长足进步。2020年,全县农业人口数18.8万人,耕地面积31.5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16.48万亩,高标准农田比重达52.2%。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50.72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34.1亿元。猪粮生产稳中有升、持续向好,生猪出栏13.6万头、肉牛出栏1.6万头、肉羊出栏14.4万只、家禽出栏59.9万羽,肉食品总量达1.52万吨;粮食生产面积26.63万亩,总产量11.52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0.06万亩,产量45.6万吨;特色水果面积23.3万亩(其中芒果13万亩),产量13.7万吨;烤烟种植面积3.8万亩、产量11万担;核桃种植面积22.4万亩,干果产量1.5万吨。

  

 

  “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效

  ★ 优势特色产业高质高效。积极贯彻落实省委“10+3”产业体系和市委“7+3”产业体系的决策部署,以园区建设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农业科技示范、农业主题公园建设项目,建成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14万亩,园区农业产值达22亿元,园区综合产值达50.9亿元。坚持“标准化”发展方向,初步构建了农业标准体系,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400多家,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87个,有10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建成20个县乡村级农产品检测室,县乡村“三位一体”的农产品监测体系初步建成。成功创建农产品出口备案基地5个,备案面积1.1万亩,番茄远销俄罗斯,枇杷、芒果出口加拿大, “阳光米易”入围全国前20名最具影响力蔬菜公用区域品牌。

  ★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建成田间机耕道路1743公里,其中硬化道路921公里。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5712处,农业生产用水蓄、引、提能力达4.14亿立方米,耕地有效灌面积28.4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8.72万亩。通自然村(组)道路2054.7公里,其中硬化1737.8公里,自然村(组)道路通达率达87.97%。自然村(组)移动通讯网络、输配电网、广播电视实现全覆盖。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2.4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67%。

  ★ 农村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发展。一是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家,省级以上示范社26个,市级以上示范场66家,初步建立起“农户+专合社+村集体”、“农户+专合社+支部”、“农户+专合社”等经营组织模式,积极探索村集体闲置资产、村集体建设用地、农户承包土地托管经营、入股分红等经营模式。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为补充”,全县农产品加工能力达50万吨,外销农产品初加工率达85%,建成一批枇杷膏、雪梨膏、芒果干、核桃油农村加工作坊,建成米易时光实业农产品加工厂,实现了果蔬深加工业的突破发展。三是建成米易枇杷生态园、攀枝花现代农业展示馆、红旗河谷产业融合示范园、米易芒果产业园等一批农旅融合项目,举办“三花节”、“彝族火把节”、“傈僳族约德节”、“深呼吸·在米易”、“清凉度假在米易·巴适又安逸”等民俗体验活动,农村休闲农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提前三年率先实现24个贫困村3396户12921人本地户籍贫困人口脱贫,如期高质量完成1015户5250人凉山州自发搬迁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实施基础设施、住房保障、产业增收“三大攻坚”,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95户、危房新建1987户,新(改)建农村道路1200公里,贫困地区发生根本性变化,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6年的4369元增长到2020年的9241元,先后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称号。

  ★ 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认真践行“两山”理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八大战役”取得实效,森林覆盖率达64.3%,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生态指数位居全省第四。大力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农作物秸秆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实现了资源化利用,耕地质量得到保护与提升。全域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聚焦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改造、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村容村貌提升“五大行动”,建成县乡垃圾转运站4座、污水处理厂6个、人工湿地21个,新建农村公厕35座,改造户用卫生厕所12271户,全县累计建成户用卫生厕所4.9万户、农村公厕87座,实施农房风貌提升1748户,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率达97%,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80%以上的行政村建成“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

  ★ 乡村治理工作新格局初步形成。立足县域实际,聚焦新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难点和突出问题,以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以“机制创新”为核心,探索构建乡村高效治理新格局。坚持“组织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实践创新”,探索出“1357”(即“一约三会五员七个好”)全县乡村治理总模式,构建起了“1+N”乡村治理体系和“1+N”乡村治理模式,固化了治理成效,总结提炼了具有米易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治理典型案例20条,汇编形成《米易县乡村治理实践探索》,打造乡村治理示范村6个,创建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1个,省级示范乡镇1个、省级示范村2个,市级示范乡镇2个、市级示范村8个。

  

 

  第二节 发展形势

  主要存在问题。一是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冷链物流“三大”支撑性产业发育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米易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短板弱项。现代种业科研条件欠缺,且种苗繁育设施装备有待提升,先进智慧农机等现代装备引进推广应用滞后,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效率不高,现代化冷链物流体系还不健全。二是种粮比较效益较低,遏制“非粮化”及粮食扩面稳产压力较大,高标准农田建设选址难与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相互矛盾,发展特色效益产业促农增收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口粮安全之间难以协调统一。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差距依然明显,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农村用地难、贷款难较为突出,盘活集体资产的手段不多,支持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的机制模式不多,操作难度大。四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不强,广大农民增收主要靠发展特色种养业,不确定的灾害性气候及其市场行情依然是制约农民增收的主导因素。五是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不足,农户观念意识还有待转变,接受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意愿不强,政府实施社会化服务扶持力度还不够,项目资金投入水平还较低,引导力度还不够。

  面临发展机遇。一是国家重大战略交汇叠加,带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一系列政策红利、改革红利和发展红利将持续释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共同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定位,为米易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四川省及攀枝花发展战略,为米易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四川省“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推动治蜀兴川”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统筹推进雅砻江流域全域旅游发展和安宁河流域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尤其针对安宁河流域特别制定了未来10-15年高质量发展规划,并将米易县列为安宁河流域“一核一轴一带”空间发展格局中“主轴”的重要一环,推动攀西经济区转型发展。攀枝花市按照省委提出的“3+2”新定位要求,拟定了“一三三三”总体工作思路,对米易提出“全力抓好安宁河谷综合开发,建设‘三区联动’的桥头堡,建成攀枝花城市副中心和宜居公园城市先行区”等新定位、新要求,米易未来农业农村跨越发展正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是西南地区市场庞大,产品需求不断增长带来的机遇。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区,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川渝及云贵地区特有的饮食习惯,对于特色果蔬等农产品市场需求极大,必将为米易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极为广阔的市场机遇。四是大众消费升级,促进供给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消费水平日益升级,对绿色有机、高端化、个性化、差异化农产品需求不断增加,注重对农产品高品质、高质量的追求,农产品需求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为米易县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带来巨大的发展商机。

  第三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按照市委“一三三三”总体工作思路与米易“1+3”发展新定位,围绕建设全国南亚热带特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以高质量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集中优势资源和要素,强化体制和机制创新,持续做强产业基地、做响农业品牌、做大精深加工、做优服务支撑、做实经营主体、做好融合文章,加快构建米易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加快建设安宁河流域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力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第四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始终把做好“三农”工作作为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重心,坚持党委总览、书记主抓的组织保障,“统一谋划、一体部署、城乡协调、共同实施”,强化政策供给、资金投入、要素配置的统筹协调。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权益,不搞一刀切,不搞大包大揽,坚持农民群众的事让农民群众说了算;通过政策激励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坚持创新驱动。以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农民致富为目标,以政府投资为杠杆,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的社会服务化产业致富平台。充分用好国内科研教学单位的科技资源,制定好吸引管理、技术、金融、经营人才的优惠政策,推动“政+产+金+学+研+农”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区域农业跨越式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突出米易县现代农业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特点,通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实现农业资源向节约、集约、循环和永续利用转变,促进生态保育和环境改善。坚持生态优先、生态打底、健全优质、安全、绿色导向的农业标准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统筹实施重点流域生态农业保护与发展,全面加强安宁河流域综合保护开发,筑牢安宁河流域生态屏障,呵护攀西宜居环境。

  坚持市场导向。以粮食安全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突破口,坚持把道地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作为建设的首要任务,重点发展市场需求的米易特色优势产业,夯实主导产业发展水平,打造米易县区域品牌和优质农产品“双品牌”,实现农产品的增值。

  坚持园区引领。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做强产业基地,做响农业品牌,做大精深加工,做实经营主体,做好融合文章。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和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快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协同发展,挖掘米易农耕文化,把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作为米易农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建设中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第五节 主要目标

  到2025年,生产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农产品保供能力和质量安全稳步提高,实现现代农业园区全覆盖;农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取得全面进步;农业产业效益水平、科技支撑能力、经营管理水平、产业融合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等明显提升,整体实力、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提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全面形成,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产业优势突出、要素高度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经济效益显著、辐射带动有力的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到2025年,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达62.5亿元,农业增加值达4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建成10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其中,争创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5个。

  ——产业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迈上新台阶,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突破,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100%,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3%。实现“宜机化”扩面提质,推进“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创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30万千瓦。全力实施生物防治替代化学防治工程,持续推进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示范,全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5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3%以上。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16家以上,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50家以上,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100家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

  ——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严守耕地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26万亩以上,常年粮食产量保持12万吨左右,蔬菜产量达50万吨以上。生猪年出栏18万头以上,肉牛年出栏1.8万头以上,肉羊年出栏15万头以上,肉类总产量2.0万吨,水产品产量0.75万吨,水果产量21万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达到40个以上。

  ——宜居乡村成效明显。农业农村绿色转型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减少,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4%以上。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乡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100%,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达100%。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加强,乡村文明程度得到不断提升,农村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农民全面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和全国农民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降低至1.8:1,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36%,初步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和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年均培训高素质农民200人次,农村居民就业科技素质、文化素质等持续提升,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米易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年底

实际

2025

规划

指标属性

产业提质增效

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

34.1

41

预期性

农林牧渔总产值(亿元)

50.72

62.5

预期性

粮食总产(万吨)

11.5

12

预期性

蔬菜总产(万吨)

45.60

50

预期性

水果总产(万吨)

13.74

21

预期性

肉类总产量(万吨)

1.52

2.0

预期性

水产品产量(万吨)

0.69

0.75

预期性

支撑能力提升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

16.48

23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

98

100

预期性

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

90

93

预期性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

22.4

30

预期性

农业科技贡献率(%

62

70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67

75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危害损失率(%

<4

<3

预期性

主要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

>48

>50

预期性

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示范区)(个)

3

5

预期性

“三品一标”认证总数(个)

87

110

预期性

市级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数(个)

126

166

预期性

乡村宜居宜业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90.2

>92

预期性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94

>94

预期性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97

100

预期性

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的行政村比例(%

95.89

>95

预期性

农民富裕富足

年均培训高素质农民(人)

200

200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0578

32000

预期性

城乡居民收入比

1.93:1

1.85:1

预期性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38

36

预期性

 

 

  展望2035年,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协同发展更加深化,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性合理优化,主要农产品供给质量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建立,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大幅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更加紧密,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生态绿色资源有效开发和转化,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新格局初步建成,农村居民素质大幅度提高。

  第二章 促进特色产业高质高效发展

  第一节 空间布局

  坚持以工业思维发展现代农业,以安宁河谷综合开发为重点,按照“三区四环十园”的总体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三区。即安宁河谷区、二半山区、中高山区。

  

 

  安宁河谷区粮经复合产业带。粮经复合带以早春蔬菜和优质水稻为主导产业,实现“优质水稻-早春蔬菜”高效轮作,涉及攀莲、丙谷、撒莲、草场、白马、湾丘、新山等7个乡镇。全县高标准农田规模建设重点区域位于该产业带。

  二半山区特色水果产业带。以晚熟芒果、早春枇杷、早熟樱桃、早熟梨等特色水果为主导产业,种植区为二半山区坡耕地及荒山荒坡适宜区。芒果产业适宜区为海拔1700米以下的南亚热带区域,品种结构以晚熟为主,适度搭配早中熟品种。枇杷产业种植区为海拔1300—1600米的适宜区,产业核心区为丙谷镇芭蕉箐村、牛棚村,草场镇龙华村、顶针村、晃桥村、碗厂村,白马镇田家村、威龙村。樱桃、梨及桃等落叶水果产业基地布局在海拔1600米以上的适宜种植区,早熟梨以普威镇为核心区域,樱桃以白马黄草村、撒莲海塔村、普威镇等为核心区域,油桃、冬桃以撒莲海塔村为核心区域。

  中高山区干果烤烟畜牧产业带。充分考虑中高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以核桃和畜牧为主导产业。核桃产业主要布局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高山和部分中山区域,涉及11个乡镇,白坡彝族乡南坝村、麻陇彝族乡中心村、草场镇仙山村、新山傈僳族乡高隆村、攀莲镇观音村等地为核心区域。畜牧产业以生猪、草食牲畜为主,按照“以种定养、种养循环”的模式,合理布局发展区域。烤烟产业主要发展山地特色优质烤烟,布局在全县11个乡镇的适宜区。

  

 

  四环。全县重点打造南部科技创新环线、北部产业融合环线、西北部百里果香环线、西南部生态旅游环线。形成一条环线一种发展模式、一条环线一种实践探索、一条环线一幅田园山水画卷。共同彰显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态势。

  南部科技创新环线。该环线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水稻、蔬菜和特色水果等产业为主导产业。突出科技元素和创新动力,强化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以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重点抓稳抓实良种繁育、装备提升、数字提升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继续提升撒莲稻菜轮作、丙谷稻菜轮作和新山芒果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整体建设水平。着力建设中部农产品电商中心和南部果蔬集散交易中心,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北部产业融合发展环线。该环线以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和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为目标,以“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农舍变旅舍”为路径,积极发展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培育米易现代农业展示、产业融合示范等融合发展新业态,建设提升贤家村、高龙村、龙华村、马槟榔村等一批美丽宜居乡村,打造安宁河流域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阳光康养乡村旅游目的地。

  西北部百里果香产业环线。该环线以发展循环农业为主线,以特色水果和畜牧业为主导产业,按照“以种定养-种养循环-生态发展”的模式,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和特色水果产业,重点抓好黄草樱桃现代农业园区、普威雪梨现代农业园区、海塔世外桃源、草场枇杷现代农业园区的新基建、景区化,逐步实现轻简化、机械化、智能化,建成西北部生态特色水果生产基地、研学和旅行目的地。

  西南部生态旅游环线。该环线以高效绿色发展为主线,依托西南部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重点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进产业高效绿色发展,突出抓好长江十年禁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畜禽粪污综合整治等工作。充分利用普威绿野花乡、二滩环湖绿色生态林果产业基地、马鹿寨高山草甸等产业和自然风光,建设西南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生态旅游目的地。

  十园。围绕稻菜优势产业,水果、优质水产等特色产业,以“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促融合”为努力方向,建设10大现代农(林)业园区。到2025年,力争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省级现代农(林)业园区2个,市级农(林)业园区5个,形成梯级发展园区集群。具体空间布局如下:

  

 

  ★1.丙谷稻菜现代农业园区

  发展定位: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特色优势:早春喜温蔬菜规模化设施栽培,粮经复合高产高效、现代科技创新引领、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

  建设规模:园区总规模2.5万亩,其中:产业基地1.8万亩。核心区5000亩,集中位于雷窝村、小河村、新村等区域。

  产业形态:万亩稻菜产业基地观光、智能化分级分拣、数字农业、智慧农业试点示范、农业科技创新孵化、番茄产业。

  ★2.草场枇杷现代农业园区

  发展定位:省级现代农业培育园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特色优势:国内最早熟枇杷产区、单位土地效益国内领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建设规模:园区总规模3万亩。其中产业基地2万亩。核心区6000亩,集中位于龙华村、顶针村区域。

  产业形态:万亩枇杷观光、枇杷主题公园、农村电商示范、醉美乡村休闲。

  ★3.新山芒果现代农业园区

  发展定位: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特色优势:国内最晚熟芒果区、单位耕地效益超万元、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样板。

  建设规模:充分考虑新山乡耕地保护目标开发区域和城镇开发边界,规划建设园区总规模1.7万亩,其中产业基地1.4万亩。核心区5000亩,集中于坪山村、中山村等区域。

  产业形态:万亩芒果基地观光、芒果文化主题公园、乡村振兴体验、东方太阳谷农旅融合项目等。

  ★4.普威现代林业园区

  发展定位:省级现代林业园区。

  特色优势:省内早熟核桃产区、森林阳光康养。

  建设规模:园区总规模10000亩,核心区面积5000亩。

  产业业态:核桃加工、森林康养、林下套作中药材。

  ★5.撒莲稻菜现代农业园区

  发展定位: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特色优势:国家农业产业示范强镇,稻菜粮经高产高效、产村一体融合发展、全国文明示范村。

  建设规模:园区总规模2.2万亩,其中产业基地1.6万亩。核心区5000亩,集中于安全村、禹王宫村、平阳村。

  产业形态:万亩稻菜农业景观基地、青松林农业公园、禹王宫康养新村、果蔬采摘体验、农耕文化展示、秸秆“三沼”利用试点。

  ★6.普威雪梨现代农业园区

  发展定位: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特色优势:省内较早熟雪梨产区、单位土地收益近万元、康养休闲旅游度假体验。

  建设规模:园区总规模2.3万亩,其中产业基地1.5万亩。核心区3000亩,集中于独树村、新舟村。

  产业形态:万亩雪梨景观、摸鱼沟摸鱼、普威美丽新村休闲、梨文化展示。

  ★7.白马樱桃现代农业园区

  发展定位:市级现代农业园区。

  特色优势:省内最早熟樱桃产区、单位土地收益近万元、康养休闲旅游度假区。

  建设规模:园区总规模2.2万亩,其中产业基地1.5万亩。核心区3000亩,集中于黄草村,辐射棕树湾村、黄草村其他区域。

  产业形态:万亩樱桃景观、樱桃分级分拣、樱桃采摘体验、交易聚散平台。

  ★8.湾丘芒果现代农业园区

  发展定位:县级现代农业园区。

  特色优势:国内最晚熟芒果产区、单位耕地效益超万元、亲子戏水休闲度假。

  建设规模:园区总规模1.5万亩,其中产业基地1.1万亩。核心区3000亩,集中于杨家村、黄龙村。

  产业形态:亲子戏水度假、芒果采摘体验。

  ★9.得石芒果现代农业园区

  发展定位:县级现代农业园区。

  特色优势:国内最晚熟芒果产区、单位耕地效益超万元、二滩库区观光旅游。

  建设规模:园区总规模5万亩,其中产业基地2.5万亩。核心区2000亩,集中于黑谷田村。

  产业形态:芒果干加工、芒果主题公园、观光、交易聚散平台。

  ★10.米易县现代渔业+康养融合园区

  发展定位:县级现代农业园区。

  特色优势:特种水产养殖观赏、垂钓休闲、康养度假。

  建设规模:园区渔业养殖总规模1000亩,其中核心区为挂榜村益满达休闲渔业度假基地,辐射区为热水村拿虎湾。

  产业业态:益满达休闲渔业度假、大华园艺花卉产业园、百家现代农业示范园。

  

 

  第二节 坚决保障县域粮食安全

  坚决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粮食安全战略,保障耕地数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优化改造“非粮化”农业园地,提升耕地质量。县域“两区”划定耕地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严禁耕地“非农化”、遏制基本农田“非粮化”,开展土壤改良和土地整理,稳定粮食生产。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6万亩以上,总产量保持12万吨,全县人均粮食自给能力不低于500公斤,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巩固优质稻生产基地。在安宁河谷区平坝区建立优质稻基地,推行稻菜轮作模式,示范推广国标二级优质稻新品种,实施杂交稻超高产攻关工程、水稻全程机械化工程、绿色优质米全产业链开发工程,提高种粮效益,巩固10万亩稻菜粮经复合基地,通过“稻菜轮作”、“粮经复合”模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保持稻谷年产量5.5万吨以上。

  稳定优质饲用玉米产能。实施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工程,在二半山区大力推广种植优质饲用玉米,形成玉米大豆带状套种示范片,鼓励幼树抚育期园地种植饲用玉米,县域玉米种植规模稳定在13万亩以上,产量保持在5.5万吨以上。

  多措并举扩大粮食生产。一是鼓励种植冬春鲜食豌豆、鲜食玉米、鲜食大豆、菜用马铃薯,常年种植规模保持在3万亩以上,产量约1万吨。二是鼓励果园密改稀,利用园地间套作大豆、红苕、马铃薯、豌豆、胡豆等粮食作物。三是鼓励养殖户利用田边地角种植饲草。

  第三节 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早春蔬菜产业。瞄准消费生态化趋势,凸显米易蔬菜上市早、绿色生态的优势,提高蔬菜品质和市场品牌效应,增强蔬菜产业整体效益,培育三“零”(零添加、零公害、零污染)农产品。以安宁河谷为重点,建设绿色早春蔬菜种植集聚区,适度发展标准化设施蔬菜,加强高产优质创建。以打造早春蔬菜基地为抓手,重点在丙谷、撒莲、攀莲、草场等乡低海拔河谷地带的镇(乡)建设茄果类、瓜类和豆类等早春蔬菜基地,完善冷藏设施、生产道路、排灌渠系、节水灌溉设施、绿色防控设备、育苗温室等基础设施设备,推进品种优化,加强技术培训、绿色防控、品牌认证,着力打造成渝地区优质蔬菜供应基地。到2025年,全县早春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亩,发展规模及空间布局见表3-2。

  表3-2 各(乡)镇2025年早春蔬菜发展规模及布局

  单位:亩

  

序号

乡(镇)

合计

茄果类

瓜类

豆类

1

普威镇

500

500

0

0

2

草场镇

4700

4000

200

500

3

撒莲镇

13100

6000

1600

5500

4

攀莲镇

19400

18000

800

600

5

麻陇乡

700

200

0

500

6

白坡乡

700

200

0

500

7

新山乡

5800

3000

2000

800

8

白马镇

6300

6000

100

200

9

湾丘镇

3400

3000

200

200

10

丙谷镇

25700

14000

6500

5200

 

合计

80300

54900

11400

14000

 

  特色水果产业。立足米易县水果品种多、上市时间早、品质好的优势和特征,持续发展特色水果基地,推动“后备箱经济”向“伴手礼经济”转变,凸显特色水果市场价值,实现从规模扩大到质量提升、品牌营销的发展转型。重点在二半山区坡耕地及荒山荒坡适宜区的普威、白马、得石、新山等乡镇,发展晚熟芒果、早春枇杷、早熟樱桃、早熟梨等特色水果产业,优化产业基地、推进品种改良、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调整营销渠道,打造成渝地区优质水果供应基地。到2025年,全县特色水果总面积达27万亩。发展规模及空间布局见表3-3。

  表3-3 各(乡)镇2025年特色水果发展规模及布局

  单位:亩

  

序号

乡(镇)

晚熟芒果

早春枇杷

樱桃

葡萄

1

普威镇

0

0

2400

15000

5000

0

2

草场镇

15000

20000

300

500

1500

400

3

撒莲镇

12000

200

3500

0

3900

1600

4

攀莲镇

6000

1200

50

0

500

1000

5

得石镇

30000

100

200

0

700

0

6

麻陇乡

5000

200

0

2000

6000

0

7

白坡乡

25000

500

150

0

0

0

8

新山乡

18000

300

200

0

100

200

9

湾丘镇

21000

0

0

0

0

1000

10

白马镇

15000

7500

15000

300

2600

800

11

丙谷镇

18000

10000

0

0

200

2000

 

合计

165000

40000

21800

17800

20500

7000

 

  特色养殖产业。以提高米易县特色养殖标准化水平为核心,以生猪、草食牲畜为主,坚持以种定养、种养循环,大力推广“适度规模+种养循环”养殖方式,加快养殖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加强养殖粪肥综合利用,减少污染,提高米易县特色养殖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考虑米易县环境承载能力和种植业基地分布,严格按照米易县划定的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布局,利用丰富的林地、园地资源,积极发展壮大林下养畜、养禽规模,在普威镇、草场镇、撒莲镇、攀莲镇、得石镇、麻陇乡、白坡乡、新山乡等镇(乡)重点发展特色养殖产业。到2025年,全县着力新改建生猪养殖场、肉牛养殖场、肉羊养殖场、家禽养殖场20个,生猪出栏达到18万头、肉牛出栏1.8万头、肉羊出栏15万只、家禽出栏65万羽。发展规模及空间布局见表3-4。

  表3-4各(乡)镇2025年特色养殖发展规模及布局

序号

乡(镇)

生猪养殖

肉牛养殖

肉羊养殖

家禽养殖

出栏量(头)

肉产量(吨)

出栏量(头)

肉产量(吨)

出栏量(头)

肉产量(吨)

出栏量(头)

肉产量(吨)

1

攀莲镇

29792

2204

1737

223

8371

118

88249

168

2

丙谷镇

20804

1539

1552

199

7731

109

84323

161

3

撒莲镇

19696

1457

2137

275

9288

131

89263

170

4

得石镇

11110

822

1486

191

23514

333

62139

118

5

白马镇

18513

1369

1006

129

16815

238

97962

187

6

草场镇

15773

1167

2075

267

8435

119

43237

82

7

湾丘镇

10619

785

952

122

8220

116

41518

79

8

普威镇

11391

842

1790

230

19169

272

38194

72

9

白坡乡

13107

969

2130

274

18635

264

34262

65

10

麻陇乡

14176

1049

1990

256

21005

298

36449

69

11

新山乡

15084

1116

1162

149

8866

125

34997

66

 

总计

180065

13319

18017

2315

150049

2123

650593

1237

 

 

  特色干果产业。以中高山区为重点,以核桃产业为主导,发展林下种养立体生态循环农业模式,采用“公司+科研单位+基地+农户”、“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加强科技引导,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特色干果产业建设,着力提升干果产业品质,打造川内特色干果生产高地。建立以普威镇西番村为核心的省级现代林业园区,带动全县优质核桃产业基地建设,重点产区为攀莲镇观音村、白坡乡核桃坪、麻陇乡中心村、草场镇仙山村、新山乡高隆村等。到2025年,实现良种化,规模化发展,全县特色干果产业产量达到约1.5万吨。发展规模及空间布局见表3-5。

  表3-5 各镇(乡)核桃产业发展规模及布局

  单位:吨

序号

乡(镇)

产量

1

新山乡

1162

2

丙谷镇

967

3

白坡乡

3548

4

普威镇

1907

5

麻陇乡

2667

6

湾丘乡

537

7

攀莲镇

1006

8

撒莲镇

563

9

得石镇

959

10

白马镇

707

11

草场镇

937

 

合计

14960

 

  生态水产产业。以水资源保护为前提、商品养殖为基础、苗种繁育为重点、休闲旅游渔业新村为特色,建设水产繁育基地、养殖基地,开发冷冻调理食品和冷冻保鲜技术,建设冷链物流体系,打造名特优水产品牌,形成集水产养殖、休闲旅游为一体的高效、高品质的名特优生态水产业。以冷水鱼繁育养殖、家鱼良种早繁和特色水产品生态养殖为重点,在安宁河沿岸的湾丘乡、丙谷镇、撒莲镇、白马镇等乡(镇)建立健康水产品养殖基地。到2025年,全县发展水产产业基地8430亩,水产品0.75万吨,发展规模及空间布局见表3-6。

  表3-6 各(乡)镇2025年生态水产发展规模及布局

  单位:亩

  

序号

乡(镇)

鱼类

1

新山乡

30

2

丙谷镇

1725

3

白坡乡

150

4

普威镇

390

5

麻陇乡

300

6

湾丘乡

600

7

攀莲镇

1260

8

撒莲镇

1500

9

得石镇

210

10

白马镇

585

11

草场镇

1680

 

合计

8430

  优质烤烟产业。以县域二半山、中高山等适宜区大力发展现代烟草业,以实施烟水、烟路等烟基本工程,夯实烟叶基础,实施“科技兴烟”,不断提升烟叶品质,采用“专业户+职业烟农+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开展专业化服务,倾力打造米易“山地清甜香型”优质烟叶品牌。建设国家重要的战略性优质烟叶基地,新山、丙谷、白坡、普威等乡(镇)为优质烟叶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麻陇乡为优质烟叶发展恢复区,湾丘、攀莲、撒莲、得石、白马、草场等乡(镇)为优质烟叶发展稳固区,打造现代烟草农业产业园区。到2025年,全县发展优质烟基地3.8万亩、烟叶产量5800吨,发展规模及空间布局见表3-7。

  表3-7 各(乡)镇优质烟叶种植规模及布局

  单位:亩

  

序号

区域

乡(镇)

烟叶

1

先行区

新山乡

5805

2

丙谷镇

4425

3

白坡乡

6690

4

普威镇

5175

5

恢复区

麻陇乡

3960

6

稳固区

湾丘乡

2175

7

攀莲镇

2805

8

撒莲镇

1905

9

得石镇

2595

10

白马镇

1545

11

草场镇

1020

合计

38100

 

  第四节 提升现代种业等支撑性产业

  积极推进种业提升工程。一是全面完成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保护工作,强化对新山红香米、麻陇奶桑、米易鸡的保种及其开发利用。拓展米易水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开展种质,加大优质资源引进和交换力度,提升种质资源安全保护与高效利用水平。深化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四川省农科院、川农大等院所科企合作,推进产学研融合,发挥各方在科学研究、育种应用、产业转化等优势,构建新型产学研协同攻关模式。二是建设四川种业南繁基地。在南部科技创新环线上布局建立100亩四川种业总部功能区,含种业研究院、种业科创中心、种业博览服务中心、种子加工检测中心及种质资源保护中心,加强科技配套能力建设,搭建育种创新科技集成与转化展示平台,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产学研用基地。三是利用信息化技术打造蔬菜示范基地,实现种苗育种和品种试验栽培的数据采集,开展新品种种植数字化、标准化、科学化、智能化生产管理,以及现代创意农业技术、高效生产技术的展示。四是大力发展芒果种业。加强芒果新品种的引进、筛选、选育,建立优质芒果新品种采穗圃和优质苗木繁育场,为芒果产业的发展提供品种储备和技术储备,加强良种苗木的繁育,为晚熟芒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优质支撑。五是是大力发展枇杷种业。加强枇杷白肉新品种的引进、筛选、选育,建立优质枇杷新品种采穗圃和优质苗木繁育场,为枇杷产业的发展提供品种储备和技术储备,为枇杷产业持续发展提供优质苗木。

 

 

  专栏2-1 种业提升重大工程

  ★ 蔬菜种业提升:规划建设科技研发中心、种子检测检验中心、种质资源保育圃、种质资源低温保存库等,为亚热带干热河谷生态区提供优质果菜类种业资源,建设四川喜温蔬菜种业南繁基地县。

  ★ 蔬菜工厂化育苗能力提升:新建或改造5个蔬菜工厂化育苗场,配套建设现代化的育苗设施、自动播种(嫁接)设备和种苗运输车,每个育苗场年种苗繁育能力达1500万株以上。

  ★ 芒果采穗圃建设:建立芒果新品种采穗圃2-3个,每个占地面积不低于20亩,引进示范早中晚熟系列新品种。

  ★ 枇杷采穗圃建设:建立枇杷新品种采穗圃2个,每个占地面积不低于20亩,引进示范白肉系列枇杷新品种5个以上。

  

 

  配套完善冷链物流仓储体系。一是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重点围绕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加快推进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科学布局建设冷冻仓储、运输通道、物流基地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统筹物流枢纽设施、骨干线路、区域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节点建设,优化全县冷链物流运输网络布局,打造内联外畅的物流运输体系,基本实现冷链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建成高质量现代物流体系。加速推进快递“进村”,积极搭建“电商平台+物流”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动农产品物流与运输,降低物流成本。二是推动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冷链物流企业。同时,对本地企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修建冷藏库、气调库、预冷库等冷藏设施给予政策、金融帮扶。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积极培育冷链物流龙头企业,通过示范带动进一步促进冷链物流行业健康发展。强化物流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诚信规范的物流市场环境。三是加快建设智慧物流产业链,构建仓储物流配送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动态跟踪、实时对比、及时纠错,形成信息管理和实物管理的同步运行。结合科学的配送调度系统、多层次的物资监控功能、先进的现代条码识别技术,继续推动平台建设,促进生产、冷藏、运输、批发、零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资源共享,提高冷链资源利用率。提高实物管理过程的可控制性和可查性,使仓储及配送物流管理可知可控,提高仓库管理效率,实现物流仓储管理业务的规范化、自动化、智能化、无纸化管理。

  

 

  专栏2-2 冷链物流提升重大工程

  ★ 米易县农产品分拣定标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建成占地面积140亩,设施齐全、功能完善、技术先进、覆盖面广的农产品营销集散中心。

  ★ 攀西农产品电商综合物流中心建设:以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在攀莲镇配套电子商务设施、冷链设施、分拣分级设施等,建成物流信息中心、冷链仓储中心、电子商务中心,打造成攀西农产品电商综合中心。

  ★ 镇村电商服务中心建设:在全县11个乡镇新建镇村级电商服务中心50个。

  

 

  强化农业技术装备支撑。按照产业特色和技术要求,推广应用农作物耕种收先进机械和钢架大棚、喷滴灌、温湿调控、绿色防控、增氧设备与环境控制等先进适用设施装备。坚持农机农艺结合,引进推广园艺作物机械,培育发展主体,建设一批“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推广运用农机应用程序(APP)、农机跨区作业平台,推广应用网络订单作业服务和新技术新装备。到2025年,全县农业机械总量达4.5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30万千瓦,田间机耕作业道硬化率达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75%,建立新型农机专业合作组织10个。提升标准化塑料大棚0.5万亩,新建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5套、果园轨道运输机100台(套)、农机北斗定位500台(套)、物联网5套。

  第五节 巩固提升产业发展基础

  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河谷地区、二半山区坡耕地为重点,大规模推进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要求,推动中低产田改造,推进农业田网、水网、路网、观光网、服务网、信息化网、设施农业配套用地网“七网”配套建设,做到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三化”联动,加强农田灌排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等“三力”提升,融山、水、林、园、路为一体化景观,提高农田集中连片程度和产出能力。促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新增粮食产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规划有机衔接,优先将集中连片有良好基础设施的优质耕地和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持续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着力提升二半山区和高山区宜耕地区土地整治力度,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稳步提高新增耕地产能,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3万亩。

  

 

  专栏2-3 农业基础设施重大工程

  ★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米易县11个乡镇新建高标准农田6.3万亩,建设内容包括耕作田型调整、土壤改良、灌排系统、田间道路系统及其他工程等。

  ★ 安宁河谷及中山地区土壤改良工程:对安宁河谷早春蔬菜种植区及中山特色林果业基地实施土壤改良。

  ★ 机耕道路建设工程:在全县新建机耕道路,围绕新农村建设、环境优美乡村建设,完善农村机耕道网络,硬化农村通社道路及田间机耕道,提高农业生产承载能力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 智能农机装备工程:新建果园轨道运输机100台(套),农机北斗定位500台(套),物联网5套。

  

 

  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行动。全域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行动,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严守基本农田,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进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用好“两区划定”成果,大力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落实和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决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水田补旱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高效新型肥料替代传统化肥、秸秆还田、水肥一体化、绿肥种植、推广高效新型肥料等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到2025年,完成全县第三次土壤普查,耕地质量整体提升1个等级以上,安宁河谷早春蔬菜种植区及中高山特色林果业基地实施土壤改良10万亩,高标准农田区耕地地力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率达9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水源工程、防洪治理、生产灌溉、生活供水和水土保持等项目,切实解决水利设施不足和设备老化、空间分布、时间季节性、工程性、水质性缺水和产业用水需求增加等问题,切实保障全县人民生活生产用水,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提升水生态环境。计划新建小型水库1座,改造中型水库1座、中型灌区1个,建成水系连通试点项目1个,建成堤防20.05千米,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4处,大力建设高效节水灌溉设施,节水灌溉保证率达78%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到2025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

  

 

  专栏2-4 水利建设重大工程

  ★ 水系连通及农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麻陇一晃桥水库水系连通、丙谷小河水系连通等一批水系连通综合整治工程。

  ★ 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配套改造工程:对前进渠、丙海水利枢纽等中型灌区开展续建配套与节水配套改造。

  ★ 马鞍山水库补(充)水工程:新建新山小(2)型水库1座,并配套渠系。

  ★ 安宁河堤防建设工程:对水塘段撒莲镇段、撒莲湾崃村段等安宁河堤实施防洪堤整治。

  ★ 晃桥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大坝除险加固,放空洞、引水洞、溢洪道、闸门等整治,机电更新维护,完善自动监测和智慧管理系统

  ★ 灌区提升改造工程:对青宁堰改造扩流、联合堰整治、小型灌溉渠系、小型引排水渠系、马鞍山水库灌区配套工程、红旗堰中型灌区工程、前进渠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晃桥水库灌区南北干渠续建及节水改造、高效节水灌溉工程。

  ★ 小农水建设工程:新建太阳能提灌站10座,新建蓄水池300口,整治沟渠150公里。

  

 

  第六节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

  纵向延伸实体产业链条。一是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以水果精深加工、林产品加工、蔬菜深加工、食品发酵与酿造、饮品制备等产业为发展重点,加快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积极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聚集发展。二是完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实施县级农产品分拣定标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攀西农产品交易电商物流园建设,完善县乡农产品冷链配送物流体系,支持发展运输、仓储、货代、快递等物流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推进流通现代化和流通体制改革,推动全县大型农产品市场整合发展,大力发展大宗农产品商品交易,形成一批“米易指数”或“米易价格”。积极发展现代经营业态,扶持发展连锁经营、配送中心、代理制等流通方式,推动米易农产品融入国际国内大市场。

  打造提升康养旅游特色产业。一是构建“一城一谷八区一环”的“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以米易县城为核心,全面提升康养服务和旅游集散功能,打造米易阳光康养旅游城;以南北向的安宁河为发展轴线,以“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为发展主题,构建安宁河阳光康养旅游谷;以米易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着力建设金杯半山康养度假区、傈僳梯田康养休闲区、鱼米阳光康养旅游区、芭蕉菁枇杷水乡康养旅游区、绿野花乡康养旅游区、世外桃源康养旅游区、马鹿寨森林康养旅游区、颛顼养生谷康养度假区八个康养旅游区,通过各个旅游区相连,最终形成米易县全域康养环线。二是打造阳光米易康养品牌。按照“春赏花、夏避暑、秋品果、冬暖阳”定位,全力推进“5115”工程项目建设,加快推动康养产业标准化、规范化、高端化,大力开发阳光康养特色康养产品,延伸阳光康养产业链、价值链,打造精品康养品牌。三是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树立全域旅游理念,着力推进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持续优化康养旅游环境,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升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开发文化体验游、研学旅行游、乡村民宿游、休闲度假游等一系列高品质旅游产品,创建一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天府旅游名镇、天府旅游名村、天府旅游名宿、天府旅游名导、天府旅游名品和天府旅游美食等系列“天府旅游品牌”,丰富天府旅游名县内涵。到2025年,全县康养旅游收入达到120亿元,5A级景区实现零的突破,大力创建4A级景区和省级度假区,“颛顼故里·阳光米易”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

  第七节 全面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

  落实质量兴农战略。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全县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在丙谷镇、撒莲镇等乡(镇)打造一批品种优良、标准化绿色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和产业化水平,创建国家绿色产品标准化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建立,加强产品管控,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品质优良,推动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品质安全监管示范县。到2025年全县标准化生产率达85%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推广率达98%以上,特色农产品无公害认证率达80%以上,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与面积逐年增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96%以上,化肥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到2025年,全县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总达到数110个以上。

  持续擦亮“阳光米易”区域品牌。科学制定米易县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规划,统筹运用“阳光米易”区域公共品牌,突出整体品牌优势。引导创建企业品牌、产品品牌,融入米易县康养、阳光等特色要素,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米易特色的知名农产品品牌,最终形成“区域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三维一体的品牌体系。积极参加农产品博览会、农贸会等农产品推广活动,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等现代化手段,打造农产品宣传交易平台,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建立农产品品牌使用诚信体系,严厉打击各种冒用滥用公共区域品牌行为。到2025年,全县特色支撑产业农产品参加农博会、农贸会等宣传活动每年不少于2次。

  创新“农业+”模式。加快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有机衔接,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以米易华森糖业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充分挖掘红糖的传统制作工艺和文化传承,推动米易红糖制造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提升米易红糖地理标志产品的国内影响力。借鉴浙江嘉善巧克力小镇模式,打造具有米易特色的红糖文化小镇、康养聚集区、民族文化集中区等融合发展聚集区,助推产城融合发展。

  

 

  专栏2-5 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提升工程

  ★ 农业标准化品牌化提升工程。推进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推进农业标准化发展。构建“县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品牌体系。

  ★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标准化体系建设:绿色产品产业发展工程、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第八节 提高现代农业经营水平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改造农业经营模式,加快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和订单生产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入股分红+保底分红+利润分红”等分配机制,增强龙头企业产业引领作用和示范带动能力,建立健全农户、合作社、企业之间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增强主导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大力培育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到2025年,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稳定在7家以上,培育省级示范社30个、省级示范场26个。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以农技服务、劳务服务、信息服务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分产业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形成一个产业配套一个专家工作站、一个技术服务团队、一个劳务服务团队、一个农机服务团队、一个销售服务团队,构建政府引导、院地合作、社会参与,贯穿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服务体系。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跨区域发展,加强丙谷、普威、白马片区特色农产品集散地、农产品集配中心建设,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加强极端灾害天气的预测预报,做好防范预案,抓好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把灾害波及范围和财产损失降到最小。持续贯彻政策性农业保险、特色农业保险、价格指数保险制度,加快农业保险宣传力度,扩大保险范围、保险规模,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发展的长久有效机制,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建立完善农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生产防灾减灾能力。

  

 

  专栏2-6 农业社会化服务建设工程

  ★ 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工程:培育从事机械化耕作、病虫害防治、种苗代育等社会化服务主体20个,提高农业生产社会化覆盖率。

  

 

  第九节 数字科技赋能农业发展

  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建设。以米易县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和智慧农业规划为指导,加快米易特色农业展览馆和农业大数据中心等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域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积极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农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全面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作业的精细化、自动化、机械化,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米易县农业数字化转型取得重要进展,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智慧农机”规模达到15万千瓦。

  电子商务助推米易品牌“走出去”。以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抓手,加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培育发展本土电子商务企业,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工程,建设一批电子商务示范村,完善电商购销体系及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构建以米易县电子商务孵化中心为核心,以(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为支撑的电商服务体系。到2025年,注册互联网经营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电商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

  强化院(校)地合作。深化开展地院合作,与攀枝花市农林科学院、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产业链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发功能性食品、方便食品、生物食品等产品。建立技术创新研发机构、专家大院、星创天地等科技推广转化平台,注重技术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搭建农业技术传播和信息交流平台,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实现农业科技有效推广。

  

 

  专栏2-7 数字科技重大工程

  ★ 米易县现代农业大数据科技创新中心改造提升工程:完善农业大数据信息化服务系统,配套专家工作室实验仪器设备,开发农业投入品线上服务平台,绿色植保服务小程序等。

  ★ 智慧农业示范园建设工程:在全县11个乡镇围绕蔬菜、芒果、梨子等特色优势产业,规划建设智慧农业示范园8个。

  

 

 

  第三章 全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第一节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推进农村“垃圾革命”。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工作,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优先治理农村水源地、重点流域等区域的生活垃圾。推行卫生化填埋、焚烧、堆肥或沼气处理等方式,禁止露天焚烧垃圾,取缔二次污染严重的垃圾焚烧填埋方式。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与分类,实行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积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置一体化模式,完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机制,确保每个村具有垃圾收转运设施设备。

  推进农村“污水革命”。积极推进“水美新村”创建,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积极开展水库和塘堰“清水工程”,推广河塘、渠道、河道的生态治理,实施清淤疏浚,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因地制宜建立污水处理设施,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持续开展农村生产用水计量计费,引导农民形成良好的节约用水习惯。按照“区域统筹、共建共享”的原则,近郊型村庄聚居点污水尽可能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对布局分散、地形复杂,不具备污水规模处理条件的其他地区则通过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改良型化粪池等方式分散处理。

  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广单户、多户、联户等改厕模式与分散式污水一体化处理技术,将厕所、厨房等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处理。结合地理位置和建设主体,因地制宜推广使用资源综合利用、粪尿分集式、装配式等各种类别厕所。加强粪污治理,推行粪污无害化处理后还田,有效衔接厕所粪污与生活污水治理。开展公共厕所、旅游厕所、公交厕所的新建和改造,增设厕所数量、提升厕所档次、规范厕所运管,融合地域建筑特色,探索新能源利用,美化厕所内外环境。

  村容村貌提升行动。一是持续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道路硬化,传统村落村内道路鼓励采用石板、青砖等传统路面形式,实现村内通组、入户道路;开展植树造林、湿地恢复工作,做好道路、水滨、房前屋后绿化;增强乡村风貌美化,突出不同区域的乡土特色和民族地域特点,挖掘米易乡村建筑特色,整治庭院空间,打造乡村景观。二是改造传统民居,突出地方民居特色。遵循“小规模、组团化、微田园、生态化”的原则,在攀西民居传统建筑风格基础上,打造“山、村、田、林”相融相映的攀西新村;恢复彝族村火焰、祭祀及各种图腾等原有装饰元素,借用传统的下“格”上“霏”式屋顶,打造具有民族风格的彝寨民居;傈僳族村以传统的“千脚楼”、“木楞房”等为参考,在外墙表面采用悬鱼、垂花柱、脊饰、窗罩、门套、漏窗、栏杆和花格等细部装饰,凸显特色民居风貌。三是持续开展旧村改造行动。突出保护历史风貌和自然生态,重点做好河道、溪流、沟渠、堰塘整治,开展山林保护、农田修整和庭院清理,推动乡村院落合理布局、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积极开展“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提升教育、文化、卫生等配套设施服务功能,争创乡村振兴示范区。

  

 

  专栏3-1 美丽乡村建设工程

  ★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实施提档升级,落实资金保障、落实管护制度、建强管护队伍、提高管护水平,探索专业化、市场化运营,形成有经费、有制度、有队伍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

  ★ 美丽乡村提升计划: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根本目标,在前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提升、连片打造、辐射带动、区域示范,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区。

  

 

  第二节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乡村道路畅通化。完善道路交通网络,强化各级道路之间的互通互联,提高农村公路质量和功能,以乡(镇)道路畅通为建设重点,加快推进通乡油路、通村水泥路、渡改桥及农村公路建设,消灭县道土路面和乡道“断头路”,提高道路通达度。针对河谷、山区分类规划道路;在居民聚居点合理布局,完善通村路、村干路、入户路,满足居民不同需求;跟进田间生产道路,以服务于农户生活与农业生产。健全客运服务,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覆盖行政村、延伸自然村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打通县乡村的三级交通脉络,同步增强客运能力,增设客运站点,科学设置班线,强化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城乡公交一体化。

  

 

  专栏3-2 基础道路修建项目

  ★ S465米易县攀莲镇(青皮村)至新山傈僳族乡(坪山村)段改建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

  ★ S218米易县二滩库区环湖路得石镇至白坡乡路面硬化、道路加宽、路面黑化工程。

  ★ 撒莲镇旅游公路改建工程:在撒莲镇新改建主线长5.872km,三级公路,设计时速30km/h,路基宽度7.5m;支线长3.492km,对路面病害处理整治后加铺沥青混凝土,更换破损涵洞、护栏等。

  ★ 普威林业局白凹林下节点公路工程:在白马镇、草场镇改建道路16.85675km,四级公路,路面宽度6m,包含路基、路面、水沟、桥涵等。

  

 

  加快乡村水电气讯保障建设。加快实施水源保障工程,缓解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实施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改造与规模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农村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自来水入户率和工程运行管理水平,建立完善“从源头到龙头”全流程的农村安全供水体系。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解决变电容量与输电线路不足、电压不达标等问题,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因地制宜使用天然气、沼气、液化气等工程供气,推进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安全能源,实现乡村全覆盖。以“智慧乡村”为统领,大力推进米易城乡信息化建设。加快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步伐,深入实施“宽带乡村”“智慧米易”“宽带+”“高清米易、智慧广电”等惠民工程。

  第三节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地区覆盖,以教育、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等为重点,形成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提高农村办学条件,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深入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水平,落实社会医疗保障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推动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全覆盖。到2025年,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100%,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以上,城镇非户籍常住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

  增强乡村公共服务供给。发展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学前教育体系,加快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推行“一村一幼”学前教学点,实现学前教育全覆盖。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完善乡村医疗服务,建设集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康养服务为一体的乡村医疗服务体系,实现乡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巩固基层文化阵地,推进乡村文化院坝、农民工文化驿站和留守儿童文化之家等新型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米易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开发文化创意产品,打造优质特色服务品牌。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建设“互联网+教育”支撑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覆盖乡村;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县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互联网医院及互联互通建设,充分利用省市各级远程医疗平台和医疗资源,大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推动实施“大数据医疗”、“智慧医疗”、“人工智能医疗”工程。加快人社信息化建设,建成连接国家、覆盖全省、联通城乡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全面实现社会保障一卡通。发展“互联网+就业服务”,强化公共就业培训服务载体和能力建设,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促进就业。

  第四节 美丽庭院建设

  建设美丽庭院。一是房前屋后的环境整治,清理农户家门口菜园里的枯枝烂藤和未经处置的畜禽粪污;大力整治庭院内杂物乱堆、车辆乱停等问题;修补规整篱笆隔断,做到路园分离。清理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的或者。清理房前屋后农业废弃物和其他杂物,有序堆放。二是美化提升庭院环境,以“四美四化”为标准,着重环境卫生清洁美,摆放有序整齐美,庭院分区协调美,植树栽花绿化美,提升美丽庭院环境。三是文化提升庭院环境,依托米易独有的地域文化与深厚的民族文化,秉承以旧修旧原则改造提升旧村旧址,将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巧妙融入民居打造中,通过就地取材、就景造势,打造独具风貌的“美丽庭院+”模式的特色农家庭院,展现“一院一景、一院一韵”的独特韵味。

  发展庭院经济。积极引导农户发展庭院经济,通过整合前庭后院的闲置地,发展庭院特色养殖,果蔬、花卉、苗木等经济种植,建立小作坊、手工艺品加工厂等发展庭院加工,利用农户庭院发展观光、采摘、餐饮、娱乐等家庭服务,实现农家庭院游客盈门,房前屋后瓜果飘香的农业新业态。

  第五节 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和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农产品产地污染源源头治理,发展生态农业,创新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品源头减量技术,推广节水节肥节药技术与生物防治技术,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多元化、无害化处理。实施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量的全面监管控制,引导农户使用绿色高效的肥料农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市场化。加快培育新型治理主体,构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多元协同治理体系。

  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推动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循环发展农业,加快构建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广适合不同区域特点的经济高效、可持续运行的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模式,推动建设一批畜禽粪污原地收储、转运、固体粪便集中堆肥等设施和有机肥加工厂,推广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专业化能源利用、固体粪便肥料化利用、畜禽养殖污水高效处理技术等经济实用性技术。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实施”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的“优质、安全、高效”。注重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动农民整合资源,实施标准化生产,形成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农企共赢。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引导有一定规模、实施标准化生产、质量达标的农业企业加快质量认证与质量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打击无证经营、以次充好等违法行为,落实农产品定期抽查检测制度,实施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监管,加大标准化生产相关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力度,提高生产技能与安全生产意识。

  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深入开展“化肥零增长行动”,分区域分作物“量身定制”一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建设化肥减量技术服务示范基地,为农民提供全程技术服务,普及推广精准施肥、平衡施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增强科学施肥意识,十四五期间提升肥料利用率3个百分点,到2025年实现有机肥推广面积32万亩。开展“农药使用零增长行动”,推进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技术普及,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应用,提升农药利用率;加大病虫害监管防控,推进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以绿色防控产品替代化学防治药剂,减少农药使用量,十四五期间提升农药利用率3个百分点。

  开展地膜等废弃物回收处理。推广使用可回收地膜,组织农民、合作社、企业开展废旧农膜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探索以旧换新、经营主体上交、专业化组织回收、加工企业回收等多种方式回收利用机制,形成可落地、可复制的示范样板;探索建立“谁生产、谁回收”的地膜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试点,由地膜生产企业统一供膜、统一铺膜、统一回收,地膜回收责任由使用者转为生产者,农民由买产品转为买服务,推动地膜生产企业回收废旧地膜。到2025年,实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94.5%以上。

  全面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规模化、产业化,建立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推进秸秆机械还田和饲料化利用,实施秸秆能源化集中供气、供电和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供热等项目。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的政策补助,鼓励引导农民实施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按照“谁还田、补给谁”的原则,直接补助到种植户、农机服务组织、农机户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大力推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五化”利用,扩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做好秸秆还田、秸秆综合利用相关知识的宣传,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并积极开展相关培训与技术指导,提高秸秆还田成效。

  

 

  专栏3-3 绿色农业发展工程相关建设项目

  ★ 攀西农作物病虫害生物防治天敌繁育基地项目:由四川嘉丰农业有限公司主导,在撒莲镇建占地10亩的生物天敌繁育基地,主要建设熊蜂扩繁车间、丽蚜小蜂扩繁车间、产品包装车间、储藏冻库、检测室及配套设备,年繁育授粉熊蜂5万群、丽蚜小蜂5亿头。

  ★ 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建设项目:在湾丘乡、白马镇、攀莲镇、草场镇、丙谷镇、撒莲镇、普威镇、新山乡等乡镇,采用物理、生物防治手段,建立蔬菜绿色生产示范片3万亩次。

  ★ 水果绿色防控示范建设项目:在全县11个乡镇,采用物理、生物防治手段,建立蔬菜绿色生产示范片5万亩次,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万亩。

  ★ 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建设项目:在全县11个乡镇,围绕蔬菜、水果产业基地,建立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片5万亩次,建立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1万亩。

  ★ 有机肥加工厂建设项目:在丙谷镇,建设占地10亩的有机肥加工厂1座,年生产有机肥1.5万吨。

  ★ 秸秆收储运网点建设项目:在湾丘乡、白马镇、攀莲镇、草场镇、丙谷镇、撒莲镇、新山乡等乡镇,建设秸秆收储运网点7个,年收储、粉碎农作物秸秆3万吨。

  

 

  第六节 加强安宁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

  推进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加强安宁河流域生态恢复和综合治理,提高安宁河流域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开展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推动流域沿线城市地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开展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水源涵养与土壤健康保育、食物有效供给与安全防控、科技创新与农业提质增效等领域协同发展研究,实现农业农村绿色全面协同发展。坚持以水为脉、以人为本、以水定产、量水定城,提升水资源对农业农村发展的保障作用,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城一体化的全域生态格局,提升安宁河流域生态环境与社会公共服务功能。

  推进安宁河流域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护安宁河上中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通过退耕还林还草、生物节水、水土保持、河道整治等措施,恢复流域生态,保护物种多样性。加大生态环保资金项目向流域相对贫困地区倾斜支持力度,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开展安宁河流域重大环境风险源排查,构建流域突发环境事件监控预警体系,建立流域跨区域环境应急联动、数据共享和协同处置机制。

  推进安宁河流域农业生态保护。保护安宁河流域水生生物,启动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对珍稀鱼类保护管理,推动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性增长。推进农业深度节水控水,因水施种、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发展节水、旱地农业。分区域推进农业保护修复,上游以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主,中游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下游构建滩林河田草综合生态空间。

  恢复流域生态开展十年禁捕计划。深入实施安宁河流域十年禁捕计划,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涉渔犯罪、非法渔具销售等违法犯罪行为,重点对安宁河鲈鲤、短须丝裂腹鱼等省级水产种质资源进行全面巡查。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对沿岸餐馆、市场进行巡查,禁止销售水生野生生物及其制品。进一步加大禁捕宣传力度,努力形成“水面不捕、市场不卖、餐馆不做、居民不吃”的良好氛围,对退捕船民开展转产培训,加大就业创业帮扶力度,解决渔民生产生活问题。通过有序开展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工作,有效修复本县水域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水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第七节 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

  加快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巩固提升晃桥水库县级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成效,推进撒莲镇龙洞河等7个乡镇级及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强化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提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解决供水“最后一公里”问题。开展居民饮用水情况全覆盖监测,对供水工程进行提标改造,扩大集中供水设施覆盖率。强化水源地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风险调查评估,建立米易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信息管理系统和预警监控系统。

  提升饮水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应急保障体系建设,储备应急物资装备,推动米易县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和保护。到2025年,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优良比例持续达到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

  第八节 全面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抓班子、强队伍。坚持尽锐出战,重点突破,把作风扎实、攻坚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放在乡村振兴工作的前沿,把强大的力量、优势的资源下沉到组织建设相对薄弱、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地方,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平台,调动和激发党员干部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抓好支部书记这个“关键少数”,不断强化村两委班子力量,多措并举锻造一支靠得住、信得过、顶得上的党员干部队伍。二是建“堡垒”、树旗帜。加强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着力引导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着力打造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注重吸引高校毕业生、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等人才到乡村任职,用知识、能力充实党支部,提高党支部领导和服务发展的能力;推动党员在乡风建设中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全面参与。三是重教育、提素质。通过开展党员联系户、党员户挂牌、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活动,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在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振兴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广大农村党员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当先锋、作表率。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党员素质能力,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坚持教育培训机制,结合农村各基层干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突出党的方针政策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典型示范、警示教育和党员干部业务培训,在业务提升的同时坚守思想行动的底线。

  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积极探索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一是以自治“共治共享”建家园,凝聚“人民力量”,建造美丽乡村,注重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编制修订各村的村规民约;以党建引领、村民自筹、社会捐助、户户出力为原则,以村民自治管理为模式,明确村民责任范围及履行义务,组建领导机构、设置工作小组,落实党员联系承包责任制等措施,将米易县乡村打造成环境整洁、邻里和谐、管理有序的美丽自治乡村。二是以法治强化保障,以全面提升村民法治意识为目标,强化农村法治建设,打造村级法治文化公园;结合环保、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妇女权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宅基地土地等热点问题和村民学法需求定期开展主题法治宣传活动;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设立“老娘舅”公共法律服务点,成立以“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参与的诸如“老娘舅”矛盾调解队和“志愿者普法小分队”,促进乡村和谐稳定。三是德治树立文明风尚。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下,由德高望重的老党员、离任村干部等“乡村精英”组成“联盟”,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引导村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成立“排头兵”党建服务队、“讲习堂”政策宣讲队、“美村风”新风实践队等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志愿服务活动;设立星级文明户、新时代文明实践户,广泛开展评选“最美家庭”、“最美媳妇”、“道德模范”、“五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最美乡贤”、“德润建设身边好人”等为内容的德育活动,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推进平安乡村建设。一是健全完善“平安乡村雪亮工程”。坚持做好镇、村、户三级互联网监控,对每个家庭及乡村道路公共监控实现全面覆盖,提升村民生活安全感、幸福感,实现平安乡村。二是全力防范化解政治安全风险。完善政法机关与职能部门配合机制,加强源头治理力度,推行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与包案制度,努力实现非访“零登记”;落实乡村外流犯罪人员、未成年人、留守儿童群体、刑满释放人员、老上访户等各类重点人员底数信息维护、定期管控工作和心理服务疏导、预警干预机制,最大限度防止引发个人极端案事件。三是提高公共安全打防能力。积极探索“一所一流动警务队、一村一警务室、一村一辅警、一组一治保员、一村一义务巡逻队”等“五个一”新型乡村治安防控模式,切实提高乡村治安主动防控力;深入打击整治涉枪涉爆、电信网络诈骗、侵害未成年人和“盗抢骗”、“黄赌毒”、“食药环”等违法犯罪,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工作,纵深开展新一轮禁毒人民战争。

  第九节 数字乡村建设

  加快乡村信息化步伐,建设“智慧乡村”。以智能化为目标,重点依托数字农业发展战略平台,推动“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的实践应用,推进农村信息化网络设施、通信设施、交通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为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便利高效服务。建立健全实时、更新、共享的农业信息数据库,拓展数据源渠道,构建覆盖五级的农业信息化多源数据库。以电力、水利、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方面为切入点,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强早春蔬菜、晚熟芒果、早春枇杷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智能化生产,无人化作业,推进乡村基础设施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建设“智慧乡村”。

  促进乡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全面深度融合发展,打造智慧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积极开发乡村新业态,基于数字农业基础,打造认养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增加农业附加值。借力“互联网+”,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建立智慧物流配送站,深化电商进村示范作用,形成特色农产品电商品牌。加快推进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深度融合,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

  推动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基层“互联网+党建”平台建设,完善党员远程教育内容,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民意。深化乡村“互联网+政府”服务,打通县、乡、村三级数据互通,强化网上审批服务体系,实现农民群众“办事不出村”“零跑腿”。构建“互联网+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乡村网格化管理平台,确保“大事全网联动,小事一格解决”。深入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线上线下联动的公共法律服务机制,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通过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将司法机关、法律工作者、农民等联结起来,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的专业化、个性化程度和农村公共法律服务质量。

  深化乡村信息惠农服务。深入推进乡村教育数字化建设,加大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统筹力度,优先倾斜农村地区学校,重点扶持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乡村地区教育的均衡、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与城镇教育同步发展。完善民生医疗保障信息服务,扩大异地就医结算医药机构范围,提高异地就医结算率。加快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信息共建共享,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需求;同时,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实现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加快推进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丰富金融应用场景,采用新技术手段,创新金融产品,提升农户体验。

  助推智慧绿色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普及农业智慧绿色生产方式,大力发展数字监管检测平台,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促进农田节水,推动化肥减量使用,增加绿色有机肥施用量。完善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数字化管理体系,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搭建农产品由田间到餐桌的“种植-生产-加工-运输-餐桌”的食品安全追溯系统,保障农产品安全优质生产。推广农村智慧绿色生活方式,科学规划农村居住环境,建立农村公共环卫体系,合理布局农村污水排放管网和集中处理设施,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体系,优化农村绿化美化树种,因地制宜制订农村美化方案。科学划定河流湖泊生态保护红线,强化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合理规划、利用湿地,拓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建设美丽宜居示范村。

  第四章 构建农民共同富裕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培育多元化农村市场主体

  培育壮大家庭农场。以“发展一批、规范一批、提升一批、推介一批”的思路,深入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完善家庭农场数据库建设,规范家庭农场管理。积极组建“米易县家庭农场发展创业联盟”,支持米易县开展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工作。

  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持续推进农民合作社提升行动,引领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通过发展壮大单体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提升县域指导扶持服务水平,推进实现农民合作社质量整县提升。

  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推动龙头企业入园区、建基地、联农户,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仓储物流设施,推动多元化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壮大多元社会化服务主体,加快5G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深度融合,探索托管式、订单式、平台式、站点式等综合性服务模式。全县重点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半托管服务,依托农业企业、农资团体、农机合作社、基层供销社,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提供测土配方、智能施肥、统防统治、农机服务、农产品加工等服务,提高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全产业链覆盖面。

  第二节 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

  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快构建县、乡、村三级系统化培训体系,把返乡务农创业的大学生、青壮年农民工、退役军人等作为培养重点,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拓宽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发展农业农村特色学院,办好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积极响应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大力发展“新农科”,建设一流涉农专业与课程。积极创造条件,合理引进优质教学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切实提高职业农民知识文化水平。

  大力培养乡村人才队伍。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行动,开展乡土人才示范培训,认定一批带动能力强、有农业生产经验或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村能人”。加快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创新开展乡村旅游规划师、工程师、技术员试点工作,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乡村实用技术人才。加大对乡村手工艺人的扶持力度,以乡村手工业、建筑业和民间文艺为重点,培育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

  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动态管理、稳步推进”的原则,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工作,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性成果,探索形成符合米易县情的职业农民制度的政策框架,建立起衔接配套、切合实际的米易特色的职业农民制度体系,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立志返乡创业,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让米易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米易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第三节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提升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继续支持农户发展家庭种养业、家庭加工作坊、家庭休闲接待等,拓宽家庭经营性收入来源。支持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组建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农民以土地、山林、水面、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创新完善保障农民受益的利益联结机制。促使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体,增加农民收入。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用活用好攀枝花市发展集体经济“十六条”。瞄准集体资源,盘活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房屋等资产,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及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组织结构建设与调整,规范组织成员管理,积极改革现有集体资产使用机制,特别是发挥“四荒地”作为集体资产的最大作用。巩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举办农村二三产业,支持农村集体经济与工商资本开展股份制经营,拓宽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建立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新机制。

  确保农民转移性收入不减少。完善支持现代农业创新创业机制建设,搭建现代农业投资平台,鼓励创投、风投资金进入农业项目。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等政策,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扩大抵押担保范围,有序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抵押贷款试点,推广以农机设备、运输工具、农产品评估折价等为标准的新型抵押担保方式。拓宽农业保险覆盖面,支持保险公司开发符合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多层次、高保障保险产品。

  维护农民工资性收入公平。落实回引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制度。进一步健全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服务机制。深入贯彻《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严格落实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属地责任制,将其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

  第四节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和培育核心价值观,增强农民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意识。充分发挥好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农村“五老”队伍和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返乡成功人士的作用,大力培育新乡贤文化。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

  加强乡村科技文化建设。持续加强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创建,深化“美丽宜居乡村”“美丽庭院”“清洁户”等评选活动,每年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100场以上。加强农村科普阵地建设,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组织开展“科技致富大讲堂”和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指导。持续开展积极向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每年开展“送文艺下乡”活动不低于100场,开展流动文化进村、惠民电影放映等活动300场以上,进一步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到文化先行、思想先行。

  推动优秀乡土文化保护传承。开展乡村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全面梳理文物古迹、传统村落、传统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农耕习俗、民间故事、农事歌谣、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炼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梳理米易传统文化资源脉络,整理阐释米易历史文化,深入宣传推广富含颛顼文化的何家坝和热水村两处新石器时期遗址、傈僳族约德节、火草织布技艺、“斑鸠吃水”舞蹈、“文革干校”旧址等文化遗产。强化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加快推进传统工艺工作站、非遗数据库建设,开展优秀乡土文化挖掘传承创新行动,打造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传承教育基地等。

  第五章 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第一节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做好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已有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存量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按中央部署依法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新编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应安排至少10%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产业发展和村民住宅建设用地。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机制。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

  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加快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县城和特大镇按中小城市标准建设县城。加快小城镇发展,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深入开展省级百强中心镇建设,建设一批省级特色小镇。加强农产品主产县培育,争创全省、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强县。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城内就近就业落户城镇。

  健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机制。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对乡村振兴的投入,各级财政资金进一步向农业农村倾斜。制定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考核措施,确保到2025年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争取政府债券资金用于符合条件的农业设施建设和乡村建设项目;支持发展政府性农业融资担保,合理降低担保费率。引导银行保险机构探索开发信用类金融支农产品和服务,采取扩大农业产业化银行贷款贴息范围等财金互动政策措施,推行乡村振兴农业产业发展贷款风险补偿金制度,逐步扩大规模。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挂牌上市、发行债券。

  推进农业开放合作。加强农业对外开放、交流合作,引进推广发达国家(或地区) 先进的发展理念、标准、技术和装备。加大农产品出口主体培育力度,建设一批农业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加强民间涉农企业互动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和周边地区农业交流合作。继续深化与台湾、香港、澳门农业交流合作。

  第二节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充分发挥农民集体所有资源优势。土地、山林、水面等农民集体所有的资源是村集体经济组织最大的经济优势,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首先就是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找准具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将资源变资本变资产,特别是可以利用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行市场化开发。发展物业经济,既为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又能为集体带来丰厚而稳定的赢利,还可以依托美丽乡村发展旅游业,以及农家乐、民宿、健康养生养老产业等美丽经济。

  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通过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产权,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成为拥有明晰产权权利的股东,让集体经济组织成为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积极与国有资本、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开展互惠互利的生产经营开发,在经营管理上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现了集体资产多种形式的保值增值,委托有经营才能的人来经营集体资产,构建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集体经济经营形式,确保集体资产快速增值和保值,确保广大社员股东平等享受集体资产增值的好处。

  走联合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路线。积极推进抱团发展集体经济,走联合合作发展之路,具体表现为强村带弱村的发展模式,推动抱团取暖式发展。确定一批经济强村结对帮扶一批经济薄弱村,选择一批市场前景好的物业项目作为当地经济薄弱村合作联合参股的发展项目,项目经营红利返回给经济薄弱村分红。

  第三节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完善帮扶政策体系。制定并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体系,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并逐项分类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推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体系,加强产业培育和就业扶持,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搞好社会管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实施新一轮对口帮扶工作,完善县内定点帮扶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帮扶机制,实施消费帮扶行动;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落实主体,明晰产权关系,形成的村组集体资产纳入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经营范围。

  精准动态监测农村相对贫困人口。以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为基础,完善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开展动态监测,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及时帮扶。健全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警惕并防止规模化返贫,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在精准检测基础上,分层分类实施社会救助,完善脱贫村养老保障、儿童关爱和残疾人帮扶服务,做到精准识别、应救尽救、应兜尽兜。优先考虑脱贫村的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和公共服务,持续开展定点帮扶、结对帮扶。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提升教育、农村医疗、基本住房安全、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推进脱贫乡村全面振兴。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按规定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工作,发展壮大重点帮扶村特色产业,推动重点帮扶村新业态融合发展,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定就业,持续改善重点帮扶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重点帮扶村公共服务水平。继续优先支持重点帮扶村培育现代农业园区、现代林业园区、科技园和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第六章 强化规划保障

  第一节 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用电保障。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能源消费电气化。提升供电普遍服务能力,促进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在农业生产、乡村产业、农村生活等领域保障用电需求。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方面,需要持续做好定点帮扶,支持光伏扶贫产业发展,实施消费帮扶;在提升乡村电气化服务水平方面,要推动农业生产电气化,促进乡村产业电气化,实现农民生活电气化;在推进城乡服务一体化方面,要注重提升农村供电服务,降低农村用电成本,创新农村供电服务模式。

  强化用地保障。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有效盘活农村承包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农村闲置基地,统筹安排使用好处置批而未供土地和闲置土地产生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和“增存挂钩”指标,对符合阳光康养旅游主导产业要求的乡村旅游、休闲、养老、健康等特色产业使用建设用地的,允许实施供地。鼓励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节余的农村建设用地,优先保障所在行政村产业发展和村庄建设需求。

  强化资金保障。整合各部门支农资金,按照资金渠道、性质、用途不变的原则,尽量向“十四五”重要产业倾斜,统筹安排,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成效。鼓励投资者采用各种合理的投资机制,探索采用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投入。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各类金融主体参与到“十四五”建设中来。设立风投基金,通过投资参股经营、有无偿投入结合、贷款贴息、竞争立项等形式,提供多元化保险产品,切实提高农民群体农业生产抗风险性。

  第二节 增强人才支撑

  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行动。通过技术讲座、专业培训、夜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有道德、善经营、能带领广大农民致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培养一支有理想、懂技术、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队伍,培养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技能的职业农民队伍。加快乡村旅游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创新开展乡村旅游规划师、工程师、技术员试点工作,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乡村旅游实用技术人才。

  加大乡村手工艺人的培养扶持。以乡村手工业、建筑业和民间文艺为重点,培育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引导社会人才流向乡村,鼓励各地出台市场准入、财政投入、金融服务、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人才流向乡村创业就业。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新机制,引导教育、卫生、农业、法律、文化等行业科技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向基层流动。推进大学生村干部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引导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

  建立乡村人才援助机制。研究制定管理办法,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实施专家下基层活动,组织专家到乡村开展智力服务,建立农业企业家联系帮扶工作机制,增加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农业企业家比例。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和民主党派的优势和力量,共同推动乡村振兴。实施“夕阳光彩”计划,利用米易对老年康养人群的吸引力,积极引导和支持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中的老年人士来米易养老度假,并长期留在米易,融入米易,参与米易乡村振兴事业。

  第三节 加强组织领导

  继续强化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坚强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全面领导。

  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压实领导责任。推动各级党委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加强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建设,完善运转机制,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的工作导向,建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下沉,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

  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米易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将米易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纳入全县乡村振兴战略总体部署。县级各部门密切配合、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打破部门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加强县级各部门与乡镇之间的配合、联系和协调。深入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农村纪检监察工作,建立健全农村权力运行监督制度。

  第四节 健全考核激励约束机制

  县委、县政府将“十四五”农业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绩效考核。各乡镇、各部门按照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把确定的各项任务和项目推进落到实处。县级部门按照职责职能,加强对“十四五”建设的指导,在机制创新、政策制定、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县农业农村局加强对重大项目实施的统筹指导,协调解决示范区创建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适时组织开展绩效评估,及时总结经验做法。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

  第一节 环境现状

  环境空气质量状况。2020年,米易县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项目包括SO2、NO2、PM10、CO、O3、PM2.5六项污染物,监测有效天数为363天,其中优的天数为183天,良的天数为175天,轻度污染天数为5天。SO2年均浓度为13μg/m3,NO2年均浓度为23μg/m3,PM10年均浓度为41μg/m3,PM2.5平均浓度为27μg/m3,CO日均值第95百分位数为1.2mg/m3,O3日最大8小时平均(O3-8h)第90百分位数为125μg/m3。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Ⅱ级标准评价,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8.62%。

  地表水水质状况。2020年,米易县每季度对安宁河入境、出境和控制断面开展地表水水质监测,并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进行水质评价,全年各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2020年,米易县每季度对晃桥水库进行水质监测,并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水质标准评价,全年晃桥水库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水质达标率为100%。

  农业生产环境状况。当前米易县农业生产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秸秆收储运及利用体系逐渐完善,秸秆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保持在94%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1.83%,全县33家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100%,规模养殖场的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100%。

  第二节 环境影响分析评价

  规划养殖业项目对环境影响。本规划中所涉及到的养殖项目,将产生的污染源有各类畜禽排泄的粪、尿、圈舍冲洗产生的污水、废气、加工厂产生的噪声、废弃物以及病死畜禽的尸体等。具体包括:1.对大气污染。畜禽粪尿排出体外后迅速腐败,产生硫化氢、氨气等有害气体,污染圈舍和大气环境。2.对水体和土壤污染。粪便污水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主要是过量有机物和过量氮、磷等营养物质所带来的危害。

  规划种植业项目对环境影响。本规划中所涉及到的种植项目,针对病、虫、草进行防治以及其他农业生产活动,将产生的污染源包括因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农膜回收不当等,造成农业面源污染。具体包括:1.农药的过度使用,将在农产品中留有残毒,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同时土壤、河流、水系中也都留有残毒,从而影响地下水质量,改变土壤物理性质等。2.化肥的过量使用,将导致化肥流失量随之加大,含N、P量大的农田水排入自然水系,会使水体富营养化;过量使用也将使得土壤板结,通透性下降,易使作物僵苗不发。3.少量散落在土壤中的塑料薄膜,容易造成缺苗、断垄,同时也阻碍毛管水和自由水的渗透,不利于土壤的吸湿和微生物活动。4.秸秆焚烧导致空气质量明显下降,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大幅提高,同时,农田焚烧导致土壤中含有的营养元素损失严重,破坏土壤环境。

  第三节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养殖业对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继续坚持“部门监管、属地负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原则,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严格落实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环保主体责任,各乡镇加强对辖区内规模养殖场(户)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情况及水产养殖尾水整治情况的排查和指导,督促养殖户填写生产记录台账,切实履行污染防治义务,配套完善畜禽粪污贮存、处理、利用设施,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深入推进畜禽粪污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畜禽粪污收集、存储、运输、处理和综合利用全产业链,提高畜禽粪便还田利用率。

  种植业农药、化肥和农膜对环境影响减缓措施。进一步深入实施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和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会,推广生物农药、科学用药技术等,大力推进农药减量控害工作,鼓励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深入推进化肥减量,通过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及长期定位监测、改进施肥方式、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高效新型肥料替代传统化肥技术,以及因地制宜创新化肥减量技术等方式,实现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推广面积进一步提升。加强科学选用农膜指导,依托现有的3家废旧农膜回收企业,引导更多废品回收机构及农膜回收利用企业在各乡镇及村社设立农膜临时回收点,由市场商贩开展农膜回收工作,用市场杠杆推动农户全面清理废旧农膜,建立健全回收处理体系;同时,结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向农户宣传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科学用膜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法律法规等,引导农户科学使用农膜。

  秸秆对环境影响减缓措施。针对二次利用的秸秆进行肥料化、饲料化使用,科学化、标准化地对能够直接还田的秸秆进行还田处理,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深入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重点围绕肥料化、燃料化、饲料化三种方式,推动秸秆收储运网点、燃料化利用厂、饲料化利用生产厂持续运行。依托当前已建成5个秸秆收储运网点、2个燃料化利用主体、1个肥料化利用主体以及4个秸秆饲料化利用企业,培养壮大市场主体,优化形成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政府扶持、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秸秆收储运和利用体系,畅通秸秆从田间地头→收储运网点→秸秆利用企业的秸秆收集处理渠道。

  第四节 综合评述

  米易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建设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需要,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结构上顺应国家发展方向,适应市场需要,规划区内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完善;项目建设区的规划与地区的功能区划相符;规划区建成后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在采取有效措施的情况下在当地环境的可承受范围之内。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安全总体上能够支持米易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

  综上分析,在采取有效环境保护措施的前提下,米易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的建设具环境可行性。

  附图1:米易县农业发展空间布局图

 

  

       附图2:米易县产业振兴作战图

  

  附件3:米易县农旅融合发展总体布局图

  

  附件4:米易县喜温蔬菜种业发展规划布局图

  

        附图5:米易县冷链物流设施分布现状及规划图

  

  

 

 

  县政府办公室文件

  

米易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命名米易县闻道高级中学校等专家工作站的通 知

  米府办发〔2022〕91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经县政府审核确认,现同意命名米易县闻道高级中学校、四川有滋有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米易县绿怡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米易县得石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专家工作站为米易县级专家工作站,并予授牌。

  米易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23日

 

 米易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米易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的通 知

  米府办发〔2022〕93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经县政府同意,现将《米易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米易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1月28日

  米易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目 录

  第一章 “十四五”发展规划背景 6

  第一节 发展基础 6

  第二节 发展机遇 8

  第三节 面临挑战 9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 9

  第一节 指导思想 9

  第二节 基本原则 10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1

  第三章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5

  第一节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15

  第二节 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危害 17

  第四章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21

  第一节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21

  第二节 全面普及健康知识 22

  第三节 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22

  第四节 创新社会动员机制 23

  第五章 全周期保障重点人群健康 24

  第一节 促进优生优育和托育发展 24

  第二节 提供高水平妇幼健康服务 25

  第三节 提高老年健康服务能力 27

  第四节 强化职业卫生和职业健康 28

  第五节 持续做好残疾人康复服务 30

  第六节 维护和保障脱贫人群健康 30

  第六章 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 32

  第一节 加快打造区域医疗健康中心 32

  第二节 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34

  第三节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水平 36

  第四节 持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36

  第七章 加快建设中医药服务强县 38

  第一节 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38

  第二节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38

  第三节 坚持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 40

  第八章 打造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41

  第一节 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 41

  第二节 促进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 42

  第三节 发展优质健康管理服务 42

  第四节 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43

  第九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43

  第一节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43

  第二节 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 44

  第三节 健全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 45

  第四节 推进县域医药卫生集成创新改革 46

  第十章 夯实卫生健康支撑与保障 47

  第一节 建立健全卫生健康党建体系 47

  第二节 强化卫生健康人力资源建设 48

  第三节 创新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 51

  第四节 加快推动数字卫生健康 52

  第五节 加快推进卫生健康法治建设 53

  第六节 建立可持续卫生健康投入机制 54

  第七节 推进卫生健康重大项目建设 54

  第十一章 促进卫生健康协同发展 55

  第一节 建强“内圈”,筑牢群众健康服务基层 55

  第二节 协同“中圈”,打造区域医疗健康中心 55

  第三节 融入“外圈”,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56

  第十二章 强化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56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56

  第二节 强化宣传引导 57

  第三节 做好监测评估 57

  米易县“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米易县卫生健康事业聚焦攀枝花市委“一三三三”总体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医疗卫生健康项目实施,持续提升健康米易建设,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根据《米易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四川省“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和《攀枝花市“十四五”卫生健康发展规划》,明确卫生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全县“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米易卫生健康新征程。

  第一章 “十四五”发展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县卫生健康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卫生健康委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推进区域医疗卫生高地建设,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指标和任务,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取得重要成就,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居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积极开展健康促进县创建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深入开展健康县城示范县建设专项行动,启动实施健康米易行动工作,完成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建成市级健康企业、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社区(村)、健康乡镇共27个,2020年全县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2.39%。全县城乡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从2015年78.79岁提高到2020年的79.18岁,婴儿死亡率从6.5‰下降到4.7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6.75‰下降到6.65‰,主要健康指标达到预期目标。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成果。疫情发生以来,全县坚守“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初心,迅速规范处置疫情,加强多点监测预警,开展疫情综合分析,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筑牢疫情防控防线,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县已基本建成由公共卫生机构、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50个,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才达到129名,每千人口床位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达到5.46张、2.59人、2.71人。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开展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整合公立医疗机构,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耗材加成,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健康扶贫圆满收官。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严格落实“十免四补助”、贫困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卫生扶贫基金救助、“先诊疗后结算”等政策,贫困人口县域内住院个人支付比例控制在6%。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升。

  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建成省级重点专科1个、市级重点专科5个。传染病发病率持续下降,低于全省平均发病水平。大力推进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强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由人均45元提高到74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健康产业创新发展。做好“钒钛、阳光”两篇文章,创新发展“康养+医疗”产业,大力推进医疗与养老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健康服务体系。探索和运用中医药参与养生、养老,开展中医特色服务,促进中医药与康养深度融合发展。

  第二节 发展机遇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为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指明方向。省委、省政府继续深入实施“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发展战略,明确“一轴两翼三带”区域经济布局,提出推动攀西经济区转型发展、增强攀西经济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能力、推进安宁河谷综合开发等系列举措,将进一步激发攀枝花钒钛资源、阳光康养、特色农业、南向门户等发展优势,为卫生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日益增长,为发展卫生健康服务创造广阔空间。

  第三节 面临挑战

  当前,医疗卫生资源布局、结构、数量、质量与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老年健康、妇幼健康、优生优育、普惠托育等需求持续增加,对卫生健康服务供给提出更高要求。新冠肺炎等新发传染病,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主要健康威胁,精神卫生、职业健康等问题不容忽视,卫生健康领域面临一系列挑战。

  同时,卫生健康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存在。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县城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全县高、精、尖、优医疗资源不足,优势、特色学科群未建立。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短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有待提升。卫生健康人才队伍有待稳定,高层次人才引进仍然困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难引难留。“三医”改革的系统性、协同性、高质量发展的要素保障有待加强,医养融合机制尚不健全。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贯彻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加快推进健康米易建设,以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为主题,以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更加注重资源下沉和整合协作、更加注重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构建健康米易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卫生健康发展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卫生健康改革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为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坚持适度超前。继续把卫生健康事业放在全县经济社会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健康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卫生健康规划适度超前,卫生健康投入优先安排、卫生健康问题优先解决,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

  坚持高质量发展。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卫生健康发展全领域,将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加快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推动实施卫生健康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把预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焦重大疾病、主要健康危险因素和重点人群健康,在资源配置和投入上加大向公共卫生倾斜力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强化防治结合和医防融合。

  坚持改革创新。加快系统集成改革,破除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推进卫生健康政策创新、体系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坚持公平公正。以基层为重点,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密切上下协作,提升卫生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同质化水平,逐步缩小城乡间、人群间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差异,不断改善健康公平。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人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优质高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明显提高、健康公平明显改善。具体实现以下目标:

  ——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新提高。居民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5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5‰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5‰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4.5/10万以下。

  ——卫生健康体系构建新格局。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取得新进展,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立,构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体系,以县人民医院为龙头、县中医医院和县妇幼保健院为两翼、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支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基本形成,建立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体系。

  ——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得到新提升。省级和市级重点学科、专科实现提质增效,优势学科、专科群逐步建立,医学技术创新取得新进步,医疗服务模式创新取得新进展,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疑难疾病诊断能力得到提升。

  ——重大疾病防治取得新成效。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快速、有效处置,应对能力显著增强,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结核病发病率进—步降低,持续控制和消除寄生虫病、重点地方病危害,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减缓,严重精神障碍、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医疗改革持续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医共体、医联体、分级诊疗体系、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取得显著成效,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加快推进、综合监管制度更加健全。

  ——健康产业实现新发展。健康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高端医疗、健康管理、健康养生等逐步推广,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品牌效应逐步显现,覆盖全人群、全周期、全方位、业态丰富、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现代健康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健康产业成长为重要支柱产业。

  ——卫生健康治理效能达到新水平。将健康融入相关政策,卫生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全民健康的体制机制进—步优化,依法行政和监督执法能力明显增强,卫生健康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显著提升。

  附表:米易县“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主要发展指标

  

领域

序号

主要指标

2020年

2025年

指标性质

健康水平

1

人均预期寿命(岁)

79.18

79.5

预期性

2

健康预期寿命(岁)

同比例提高

预期性

3

孕产妇死亡率(/10万)(十三五周期/十四五周期)

67.7

≤14.5

预期性

4

婴儿死亡率(‰)

4.73

≤4.5

预期性

5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6.65

≤6.5

预期性

6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

12.1

≤14.7

预期性

7

城乡居民达到《国家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

90

≥90.5

预期性

健康生活

8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22.39

≥25

预期性

9

经常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37.5

≥44.7

预期性

10

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

19.83

≤19

预期性

 

 

 

健康服务

11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9

3.6

预期性

12

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71

3.97

预期性

13

每千常住人口药师(士)数(人)

0.35

预期性

14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和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94

95

预期性

15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2

≥93

约束性

16

严重精神障碍管理率(%)

90

95

约束性

17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4.5

预期性

18

全县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

34.78

力争每年有所降低

约束性

19

综合性医院设老年医学科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健康环境

20

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98.62

完成市级目标

约束性

21

地表水达到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22

国家卫生乡镇数量占比(%)

36

45

预期性

 

 

健康保障

23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

<30

<30

约束性

24

职工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

城镇80 左右居民70

城镇稳定在80左右,居民稳定在70以上

约束性

  2025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测算因素情况说明: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数据来源于中国疾控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数据真实,已在国家、省级数据库备案。该指标受年度内35-69岁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死亡人数影响,短期内呈波动状态,我县人口基数小,死亡人数较小的变化会导致过早死亡率指标较大上升。我县2025年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规划目标优于省上规划水平。

  第三章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健全以县疾控中心为骨干,县级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全社会协同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支持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档升级,力争达到三级乙等疾控中心标准。支持县疾控中心和有条件的医疗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改造升级,达到24小时内完成重大传染病快速检测的能力。强化和明晰乡镇公共卫生管理权责,村(居)委会健全公共卫生委员会。强化与城乡社区联动,构建常态化管理和应急管理动态衔接的基层治理机制。落实各级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建立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协同监测机制,强化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等哨点作用。完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

  加强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全县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报系统,依托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增强传染病报告信息时效性和敏感性。加强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分析,提高对潜在隐患的早期识别能力。完善多部门、跨地区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环节职责清晰、无缝对接的工作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跨部门紧急事务数据共享调度平台。落实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响应机制。健全完善卫生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全社会定期演练机制,提高规范化处置能力,缩短从常态到应急处置的转换时间。

  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统筹规划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建立县级—中心乡镇—一般乡镇三级急救网络。加强急救车辆和装备配备。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含中医医院)设置急诊科,按医院床位的2-3%设置急诊科观察床。完善120院前急救智能化调度系统,与市级区域健康信息平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院内急诊有效衔接。县级综合性医院统筹考虑日常和突发重大疫情时的双重需要,提升传染病区(科室)能力。加强县级医疗救治能力建设,科学规划,重点加强县人民医院感染病区建设,完善配置设备设施。全面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和发热门诊建设,加强急诊、重症、呼吸等专科能力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标准化的发热诊室,一般乡镇卫生院建立标准化的发热哨点。规范建设县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应急医疗队。

  完善中医药应急防控救治体系。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诊疗设备配备和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及技能培训。建立中西医协同疫病防治机制,中医药防治举措全面融入应急预案和技术方案。加强中医医院传染病防治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院感染科、肺病科、发热门诊、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重症监护室等建设。

  专栏1 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项目

  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升:做好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科、发热门诊、急诊和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检验、麻醉、消化、心脑血管等专科建设;医疗机构实验室核酸检测能力建设。

  疾控机构实验室能力建设:支持米易县疾控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开展疾控骨干人才培养(训)。

  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开展卫生应急管理和专业人员培训。

  第二节 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危害

  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强化传染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及时率达到100%。发现传染病暴发疫情和不明原因疾病病例,核实确定后于2小时内立即通过传染病网络报告系统、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报告系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系统进行报告。及时做好疫情调查处置,及时处置率达100%。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优化常态化防控策略,最大程度减少人群患病,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全面实施病毒性肝炎防治措施,开展消除丙肝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持续推进“三线一网底”防治工作体系建设,全面落实艾滋病监测、检测、宣传、干预、随访、转介等防控措施,继续将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覆盖率达95%,抗病毒治疗成功率达94%,全人群HIV抗体筛查覆盖率达40%。全面落实结核病防治策略,加大一般就诊者肺结核发现力度,实施结核病规范化治疗,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核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达50%,高危人群耐药筛查率达95%,新病原学阳性耐药筛查率达90%,耐药患者纳入治疗率达75%,耐利福平患者治疗成功率达70%,肺结核患者治疗成功率达90%,肺结核患者基层规范管理率达90%。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强化人感染禽流感、狂犬病等人畜共患病的源头防控。

  巩固地方病防治成果。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做好血吸虫病病情、螺情监测和疟疾蚊媒监测等综合防治工作,持续巩固血吸虫病、疟疾消除成果。加强地方性饮水型氟中毒、克山病、麻风病等重点地方病干预,做好现症地方病病人救治救助工作。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提高预防接种及时性,提升预防接种管理质量。稳妥有序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加强全流程管理,确保接种安全,逐步提高人群接种率。推动重点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继续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3%及以上,接种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维持全县无脊灰状态,努力消除麻疹。建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

  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带动全县慢性病综合防控能力提升。完善慢性病综合防控体系,提高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综合防治能力。全面推进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机会性筛查,加强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的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不低于65%。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推行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工作,提升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和干预能力。积极开展糖尿病筛查,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40岁以上、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危人群每年开展1次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达到65%。建立口腔卫生防控体系,以龋齿、牙周病等口腔常见病防治为重点,加强口腔健康工作,将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30%以内。

  建立完善的社会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到2025年,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门诊的比例达到100%。实施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完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多渠道管理服务,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达到95%以上。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社区康复机构及家庭相衔接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完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加强抑郁症、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儿童心理行为发育异常、老年痴呆等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干预。持续开展困难精神残疾人医疗救助服务。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将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加强伤害预防和干预。联合相关部门强化伤害监测,加强儿童等重点人群常见伤害预防和干预,减少儿童交通伤害、溺水等安全事故。加强健康和关爱生命教育,预防和减少自杀、跌落事故。加强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随访,减少肇事肇祸案事件的发生。

  加强食品安全与营养管理。推动食品安全标准及风险监测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地方特色食品监测,全面提升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水平。落实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规范,持续开展重点食源性疾病的主动监测,提升食源性疾病溯源能力。强化营养健康政策支撑,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工作机制,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大力推进合理膳食行动,加强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餐厅、营养健康学校建设。

  实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国家、省、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制度化,有效干预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巩固和扩大服务面、优化服务内涵、提升服务质量,提高防治结合和健康管理服务水平。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提高群众的知晓率,鼓励群众参与。

  专栏2 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危害项目

  重大疾病及危害因素监测:开展新冠肺炎、人禽流感、SARS防控监测;流感、手足口病、病毒性腹泻、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监测和评估;青少年、成人烟草流行监测;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肿瘤随访登记、死因监测;饮用水和环境卫生及学生常见病监测。

  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艾滋病防治;结核病防治;血吸虫病防治;地方病防治。

  慢性病综合防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和口腔疾病综合干预。

  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促进:做好精神障碍管理治疗;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和能力提升;开展精神科医师转岗培训;支持心理救援应急队伍建设。

  食品安全: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项目扩面提质、优化内涵。

  第四章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第一节 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从全面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快垃圾污水治理、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切实保护饮用水安全、强化病媒生物防治等方面入手,以薄弱环节为重点,落实具体工作措施,补齐公共卫生设施短板,完善城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力争到2025年,全县公共卫生设施明显改善,城乡环境更加干净、整洁、美丽、卫生,更适宜人居。

  第二节 全面普及健康知识

  构建以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为龙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基础,以学校、机关、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单位为网底,覆盖全面、分工明确、功能完善、运转高效的县、乡、社区(村)、单位四级健康教育新体系。丰富健康科普资源库,健全健康知识传播机制,创新科普宣传方式,广泛开展健康科普进村镇、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巩固省级健康促进县创建成果,进一步加大健康知识普及力度,培养文明卫生习惯,倡导自主自律健康生活,践行绿色环保生活理念,促进群众心理健康。力争到2025年,全县所有党政机关、学校、医院创建为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学校、无烟医院,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5%以上。

  第三节 推进健康城市建设

  高质量推进卫生城镇创建与巩固工作,全面做好第四轮国家卫生县城复审工作,巩固卫生县城、卫生乡镇、卫生村创建成果。深入推进健康县城示范县建设,力争将米易县建成四川省健康城市示范县。加快健康细胞建设,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培育一批健康细胞建设特色样板,筑牢健康中国建设的微观基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协同推进健康米易建设。到2025年,力争国家卫生乡镇覆盖率达45%,省级卫生村全覆盖,新创建健康乡镇4个、健康社区(村)30个、健康企业5个,健康学校10个、健康单位20个、健康家庭200个。

  第四节 创新社会动员机制

  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的制度优势、组织优势、文化优势和群众优势,强化社会动员,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爱国卫生工作体系建设,加快爱国卫生与基层治理工作融合,推动形成自上而下行政动员与自下而上主动参与结合、平战结合的群众动员机制。加强爱国卫生信息化建设,落实乡(镇)、社区(村)、机关、企事业单位专兼职爱国卫生工作人员,强化爱国卫生工作队伍能力建设,持续推进爱国卫生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专栏3 爱国卫生运动项目

  健康促进与教育:居民健康素养监测;健康素养促进;健康促进县建设;健康知识进万家;基层健康教育讲堂;健康小屋;烟草控制。

  爱国卫生:卫生城镇创建;健康县城建设。

  第五章 全周期保障重点人群健康

  促进优生优育和托育发展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落实生育登记制度,做好生育咨询指导。加强人口监测,提升人口基础数据质量,强化数据共享利用。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继续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制度等民生实事。深入开展“暖心行动”。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双岗”联系人制度,实现基层“双岗”联系人、家庭医生签约、优先便利医疗服务“三个全覆盖”,落实好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帮扶保障政策措施。推广婚前医学检查和优生咨询指导“一站式”服务,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全面落实产假政策,探索试行与婴幼儿照护服务配套衔接的育儿、产休假等措施。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增强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加强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与社区卫生等设施的功能衔接;新建住宅小区与配套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在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中统筹推进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支持用人单位以单独或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方式,在工作场所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有条件的可向附近居民开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育班,招收2至3岁的幼儿。鼓励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提供家庭育儿指导服务。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卫生保健工作,预防控制传染病,降低常见病的发病率,保障婴幼儿的身心健康。推进母婴设施建设及应用,所有应配置母婴设施的公共场所和用人单位建成标准化母婴设施。到2025年,全县至少建成1个符合规范和标准,具有示范效应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全县婴幼儿照护服务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辖区内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5个。支持乡镇建立普惠托育机构。

  提供高水平妇幼健康服务

  加强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以县妇幼保健机构为核心,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支持县妇幼保健服务中心达到三级乙等水平。

  全力保障母婴安全。实施母婴安全提升计划,强化基层孕情早发现制度,巩固母婴安全五项制度,进一步规范孕期保健和高危孕产妇管理,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保障能力,确保孕产妇死亡率稳中有降。加强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机构规范化建设,力争建立1个产前诊断机构,提高产前筛查(诊断)技术服务可及性。推动围孕期、产前产后一体化管理服务和诊疗协作网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和儿童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产前筛查率不低于90%,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达到98%及以上。强化先天性心脏病、听力障碍、苯丙酮尿症等重点疾病防治,继续实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项目,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进程,确保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至2%以下,先天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到15/10万活产以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孕产妇所生儿童12月龄内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下降到1%以下。

  加强儿童健康管理。扎实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健康管理率分别保持在95%以上和90%以上。推进儿童眼保健服务。普及儿童屈光筛查,结合基本公共卫生0~6岁儿童健康管理工作,推动实现2~6岁儿童每年至少接受1次屈光筛查,监测远视储备量,防控近视发生,早期发现和矫正屈光不正性弱视。

  促进儿童和学生健康。实施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加强儿童保健和医疗服务,做好儿童健康管理和指导。实施母乳喂养促进行动,加强婴幼儿辅食添加指导,降低儿童贫血患病率和生长迟缓率。实施学龄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推动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加强儿童青少年贫血、肥胖、视力不良、龋齿、心理行为发育异常、听力障碍等重大健康风险因素和疾病筛查、诊断及干预。以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为突破口,指导学校和家长对学生实施近视、肥胖、心理健康、脊柱侧弯等防控综合干预。加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强化儿童孤独症筛查和干预。

  强化妇女健康服务。深入开展妇女保健特色专科建设,围绕生育、节育、不育等问题为群众提供科学备孕、避孕节育和不孕不育诊治等生殖保健服务,探索开展青春期保健、更年期保健专科服务。加强青春期及育龄期科普宣教服务,开展避孕节育、人工流产后关爱、保护生育力等生殖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妇女重点疾病防治,扩大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覆盖面。

  提高老年健康服务能力

  健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以县级综合性医院为主体,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康复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安宁疗护机构等为基础,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综合连续服务。优化老年医疗资源布局,加强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

  加强老年预防保健。突出预防为先,常态开展老年健康宣传,强化个人健康责任落实。建立健全老年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失能预防三级预防体系。强化老年人健康管理,加强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及分类管理。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评估和随访管理。开展预防老年人跌倒等宣传指导,组织老年人进行自救互救卫生应急技能训练。

  加强疾病诊治和康复服务。重视老年人综合评估和老年综合症诊治,推动老年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病种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多病共治模式转变。充分发挥康复医疗在老年医疗服务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建立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开展中医特色老年人康复、护理服务。

  加强长期照护和安宁疗护服务。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具备提供长期照护服务能力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等养老机构,为失能老年人提供长期照护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安宁疗护服务,开设安宁疗护病区或床位。建立完善安宁疗护多学科服务模式,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

  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推动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机构和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改造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机构,支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通过合作共建、对口支援、协议托管等形式开展合作。支持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或联盟,将养老机构内设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纳入分级诊疗体系,畅通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间双向转介“绿色通道”。

  强化职业卫生和职业健康

  坚持以劳动者健康为中心,强化预防、治疗和保障三个环节,压实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劳动者四方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职业健康、管业务必须管职业健康、管生产经营必须管职业健康”要求,深入实施职业健康保护行动,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进一步夯实职业健康工作基础,全面提升职业健康管理与服务水平,推进职业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纵深推进健康米易建设,促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全县用人单位负责、行政部门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格局更加完善。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进一步健全,职业健康监管能力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救助和工伤保险保障水平不断提高,重点职业病和新发职业病的监测评估能力得到强化。职业病危害源头治理力度持续加大,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工作场所作业环境持续改善,职业健康监护工作有序开展,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得到进一步保障。

  用人单位主体责任不断落实。全面掌握用人单位的基本信息、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人员总数及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情况、享受职业病工伤保障待遇和救助等相关信息。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持续下降;工业企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达90%;重点行业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合格率达85%;重点行业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率达到90%;非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率达90%;重点人群职业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5%;职业健康违法案件查处率达100%;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力争取得职业病技术服务资质。

  职业病防治体系基本健全。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面提高现有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职业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监管网络不断健全,职业卫生监管人员培训实现全覆盖。

  职业病监测能力不断提高。建立功能完善的重点职业病监测、尘肺病调查追踪、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等工作支撑体系,科学、及时反映县域职业病危害变化趋势及职业病发病特点。提升职业病报告质量,职业病报告率达到100%。

  持续做好残疾人康复服务

  加强残疾预防,广泛开展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工作。加强残疾人健康管理,全面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大力推进0—6岁儿童残疾筛查,建立筛查、诊断、康复救助衔接机制,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以减轻功能障碍、改善功能状况、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参与能力为主要目的手术、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训练等服务。继续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加强和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完善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为残疾人提供就医便利。健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康复人才培养。积服配合民政部门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继续开展防盲治盲和防聋治聋工作。

  维护和保障脱贫人群健康

  巩固拓展健康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现有健康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机制,将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对象纳入米易县卫生扶贫救助基金进行兜底保障。持续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户帮扶工作,确保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对象帮扶会商机制。进一步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健康帮扶机制。持续推进已脱贫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达标提质建设,巩固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消除成果。进一步改善村卫生室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强化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切实减轻已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经济负担,继续对已脱贫村开展义诊、巡诊活动。持续开展已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免费健康体检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认真落实“十免四补助”医疗扶持政策。

  

 

  专栏4 全周期保障重点人群健康项目

  

 

  优生优育和普惠托育服务: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开展基本避孕服务;人口监测;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进行奖励扶助;对计划生育家庭进行特别扶助;开展基层“双岗”联系人制度;开展“暖心行动”,建设“暖心家园”;做好婴幼儿照护服务。

  

 

  妇女儿童健康:支持县级产前诊断机构建设;妇幼卫生监测;出生缺陷综合防治;0至6岁儿童残疾筛查和干预;做好“两癌”筛查;增补叶酸;地中海贫血防治;支持妇幼保健机构能力建设;开展母婴安全行动提升计划和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基层产科医师培训;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职业健康保护:开展职业病监测;尘肺病患者健康管理;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监测;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医疗机构放射性危害因素监测;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机构技术支撑能力提升;职业健康技术支撑专业骨干人才能力提升培训。

  

 

  老年健康促进:支持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康复科建设;老年医学人才培训;医养结合、安宁疗护人才培训;老年医疗护理员培训;村(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

  

 

  残疾人健康维护:支持医疗机构无障碍设施建设;残疾人康复服务;防盲治盲;防聋治聋;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

  

 

  巩固拓展健康脱贫成果:开展因病返贫致贫动态监测。

  

 

  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

  加快打造区域医疗健康中心

  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三级医疗卫生机构交流合作,打造区域医疗中心、中医医疗中心、妇幼健康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协同中心、卫生应急协同中心,在周边区县具有一定影响力。

  打造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优化整合辖区内优质医疗资源,以县人民医院为领头医院,区域医疗卫生次中心为重要组成部分,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加强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儿科、神经科等重点科室建设,推进医疗高质量发展,力争新增省级和市级重点科室1至2个,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医疗中心。

  打造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以县中医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基础,加强治未病中心、康复中心建设,提供专科疾病诊疗、专业康复、药膳保健等康养特色服务,发挥米易“康养+医疗”中医特色优势;推进县中医医院脾胃科、骨伤科等特色科室建设,提升诊疗服务水平;加强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疗针灸学校、攀枝花学院、攀西职业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合作,为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培养和储备高素质技能型服务人才。

  打造区域妇幼健康中心。以四川省妇幼保健院米易分院为支撑,强化与省妇幼保健院深度合作,积极推进设立省妇幼保健院妇女两癌筛查、妇女保健等专家工作站,重点打造乳腺科、妇科、妇女保健科等重点专科,提升专科影响力和辐射能力。整合县域内产科、儿科、新生儿科等资源,建设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的妇幼健康服务中心,不断提升妇女儿童保健服务能力。

  打造区域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县疾控中心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不断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等核心能力,全面加强重点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等综合防治。

  打造区域艾滋病防治协同中心。健全艾滋病防治体系,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加强艾滋病防治“三线一网底”体系建设,全面落实防治措施,降低病死率,逐步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不断减少社会歧视,有效遏制艾滋病疫情。协同凉山州周边区县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推进区域艾滋病防治协同中心建设。

  打造区域卫生应急协同中心。积极配合市级医疗机构,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初步建成卫生应急网络,形成统一指挥、布局合理、反应灵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体系,提升卫生应急综合能力。

  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支持县级三家医疗机构错位发展,形成县人民医院强、县中医医院特、县妇幼保健院优的格局,充分发挥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和县域龙头作用,形成县级、乡镇、村(社区)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县级医院能力建设,提升核心专科、夯实支撑专科、打造优势专科,提高心脑血管、呼吸、消化和感染性疾病等防治能力,提高县域就诊率。加强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加强县级公立医院建设,加快县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项目建设,支持县人民医院创建达到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到2025年,县级医院达到综合能力建设推荐标准要求。

  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参照二级综合医院标准,依托覆盖人口多、服务半径大、产业基础好的白马镇中心卫生院、撒莲镇卫生院、普威镇中心卫生院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重点提升对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及地方病的诊疗能力,稳步推进内科、外科、儿科、妇科、急诊科等科室设置。到2025年,创建1-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成为片区医疗救治中心、急诊急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技术指导中心、公共卫生示范中心,形成“管理、服务、责任、利益”四个共同体的医共体建设路径。

  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优化调整基层卫生健康资源布局,因地制宜调整乡镇卫生院设置,宜并则并,宜留则留。对被撤并的乡镇所在卫生院,根据群众就医习惯、人口密度、时空半径等因素,调整归并为建制乡镇卫生院分院。建制乡镇卫生院和分院在科室设置、服务功能、职责任务、人员及设施设备配置等方面,要实现相对错位发展,方便群众就近就医。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拓展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功能,合理设置床位,以急诊急救、全科医疗、儿科及儿童保健、康复、护理、中医药、口腔等服务为重点,提高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门诊、住院服务和传染病防控能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健康管理服务水平。确保每个建制乡镇办好1所达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办好1所达标村卫生室。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7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能诊治60个基本病种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10%。

  完善社会急救体系建设。科学有序地推进县域城区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配置和管理,逐步完善社会急救体系建设,全面提升社会应急救护能力。到2025年,县城内大型公共场所、人口密度较大小区、心脏骤停易发人群居住地等场所完成全覆盖安装,建立自动体外除颤器地图、自动体外除颤器导航,为公众提供更加准确地理位置服务。全面畅通医院就诊绿色通道,压缩急救时间,实现“四分钟黄金救援圈”。大力宣传普及急救知识、AED使用和维护等有关常识以及县域AED配置点位情况,全县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人员数量逐年增加,不断提升社会群众知晓度。

  第三节 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水平

  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加强建设心内科、普外科、产科、麻醉、重症、骨外科、儿科、检验、医学影像等基础专科,推广中西医结合等新诊疗模式,形成覆盖居民常见病、多发病、传染病的专科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健全质控体系,加强质控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在医疗质量中的核心作用。完善医疗机构内部质控体系,建立健全质控工作机制,严格落实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优化临床医疗服务。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扩大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覆盖范围和入组比例,规范和优化诊疗行为。开展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服务。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以抗菌药物、其他重点监控药物等为重点,加强用药监测和合理用药考核。发展药学服务,发挥临床药师作用,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优化护理服务,健全护理服务体系。强化基础护理,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责任制整体护理,逐步开展延续护理服务。进一步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力争实现二级以上医院全覆盖。

  第四节 持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

  推行预约诊疗和日间服务。二级以上医院全面建立预约诊疗制度,大力推行分时段预约诊疗和预约检查检验。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制度,提升专科协同发展,提升疾病综合诊疗水平。

  创新急诊急救服务。继续推进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建设,提升急诊急救能力,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院前医疗急救机构与各中心形成网络,实现患者信息院前院内共享,构建快速、高效、全覆盖的急危重症医疗救治体系。

  完善一体化全过程服务。依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为切入点推进基层医防协同,提升基层慢病诊疗、随访、健康管理全流程服务能力。立足健康全过程,加强以人为核心的健康危险因素综合监测评估和干预,促进预防、治疗、护理、康复有机衔接,形成“病前主动防,病后科学管,跟踪服务不间断”的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闭环。

  

 

  专栏5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项目

  

 

  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做好省、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支持医院感染监测体系建设。

  

 

  县级医院能力提升:支付县级医院补短板、提标扩能建设;县人民医院达到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推荐标准要求。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建设1-2个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7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

  

 

  第七章 加快建设中医药服务强县

  第一节 建立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

  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县妇幼保健院、县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各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中医馆建设。设置标准化中医诊断室、中医治疗室、中药房、中药库房。能够提供中药饮片、中成药、针灸、艾灸、刮痧、拔罐、推拿、穴位贴敷、耳穴、熏浴等不少于10种中医药服务技术方法。到2022年,力争实现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中医馆,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完善以县中医医院牵头,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科室为主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医共体内探索实施县乡中医药管理一体化。到2025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执业医师(含助理医师)占机构总医师达到20%以上。

  第二节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完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院前急救体系建设。逐步规划县中医医院建设独立传染病区,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建立重大疫情中医药人员预防和早期介入治疗机制,健全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及时推出中药预防和治疗方案。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县、乡、村三级中医药应急基地和应急队伍,加强中医药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县中医医院与县人民医院传染病区的中医防治传染病协调机制,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能力。

  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开展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干预。探索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新方法,逐步将更多中医药项目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制定并推广慢性病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实施“中医四季养生行动”,推出一批运动养生保健项目及相关产品。加强中医药知识普及,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群众健康教育。支持米易县中医医院“攀枝花市中医药治未病中心米易分中心”建设,积极开展一站式中西医结合健康体检、中医体质辨识、经络检测等中医特色治未病健康干预服务。到2022年县人民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能提供中医药治未病服务。

  鼓励县中医医院建设“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中心”,推动县中医医院规范设置康复科,设立康复功能治疗区和独立的康复病房,并将康复科纳入医院重点专科建设。鼓励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设置康复科。支持养老机构与县中医医院合作,打造一批具有中医药治未病品牌效应的康养机构。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推动一批中医运动处方在慢性病管理中的运用。

  加强中医药学科建设,积极创建省、市级中医重点专科(学科),县中医医院力争在2025年建成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学科)1-2个,市级重点专科(学科)2-3个。加快补齐短板,支持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优质资源下沉帮扶米易县中医医院,引进中医药特色院内制剂、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双下沉,围绕中医药重点专科和特色专科,打造以骨伤科、肛肠科、眼科、针灸推拿科、脾胃病科、妇科、康复科等中医特色为纽带的专科专病联盟,建设中医优势专科专病和中医经典病房、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站)等,持续推广适合开展的中医诊疗技术,2-3个优势专科达到省、市级建设水平。

  坚持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

  开展中医药古籍、文献登记、收集和整理,实施数字化、影像化记录,推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挖掘整理传统中药制剂技术,收集筛选民间中药单(验)方和技术,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传统医药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授徒活动。县级中医医院设立中医药健康大讲堂,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扎实开展中医药“六进”活动,探索将中医药健康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宣传教育内容。

  大力支持中医药科技研发,鼓励支持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科研平台,开展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经典名方和大品种二次研发,支持新型制剂、优质饮片、配方颗粒、非药物疗法和先进中医诊疗、中药设备研发。加强中药材生产种植和精深加工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着力培养中药栽培、鉴定、炮制等科研人员。

  支持企业种植开发中药材,举办康养机构,打造一批融合中药材种植(养殖)、中医医疗服务、中医药健康养老、中医药养生保健产品、中医药文化、旅游、体育等为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到2025年,全县集康养、旅游为一体的中医药旅游示范基地力争有所创新和突破。

  

 

  专栏6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项目

  

 

  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缺补短建设,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

  

 

  中医药服务发展项目:实施中医药治未病健康促进行动、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第八章 打造健康产业发展高地

  第一节 大力发展“大健康”产业

  推动“健康+”融合发展,重点发展健康养生、健康养老、健康体育、健康旅游等大健康产业。加快建设城乡医养结合服务体系,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养老服务,推动养老机构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医疗卫生服务向社区、家庭延伸,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医养结合服务,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全面推进老年人智慧健康服务,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健全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持续推进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强力推动医养结合产业发展。

  第二节 促进社会办医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先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卫生机构,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支持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乡镇和妇儿、康复、肿瘤、老年、护理等短缺领域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疗美容机构、第三方医学检验机构等新业态。支持高水平民营医院发展,实现品牌化、集团化发展。开展诊所改革试点,控制县城区诊所规模,支持和鼓励个体诊所在医疗资源薄弱乡镇发展,鼓励中级及以上职称资格的医师全职或兼职举办诊所。严格规范社会办医行为,促进各类医疗机构持续健康规范发展。

  第三节 发展优质健康管理服务

  鼓励发展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健康服务模式。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增加规范化的健康管理供给,重点增加高危人群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健康咨询和健康干预服务。在签约提供基本服务包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差异化、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包,探索商业健康保险作为筹资或合作渠道。

  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

  增加新型健康保险供给,鼓励增加覆盖特需医疗、前沿医疗技术、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应用及疾病风险评估、疾病预防、中医治未病、运动健身等干预性服务的新型健康险产品供给。完善进一步支持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和照护服务发展的政策。加快发展医疗责任险、医疗意外保险。支持健康保险公司开展管理式医疗试点,建立覆盖健康保险、健康管理、医疗服务、长期照护等服务链条的健康管理组织。搭建高水平公立医院及其特需医疗部分与健康保险公司的对接平台,促进医、险定点合作。

  

 

  专栏7 健康产业发展工程

  

 

  健康产业发展:建设中西医结合康养示范中心;优质社会办医扩容;管理式医疗试点和健康管理组织培育;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工程。

  

 

  第九章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一节 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强化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坚持医防融合、平急结合、中西医并重,统筹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与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提质增效,运行模式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资源配置从注重物质要素转向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深入推进治理结构改革,健全完善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议事决策规则,落实公立医院人事管理、机构设置、中层干部聘任、人员招聘和引进、薪酬分配、年度预算执行等运行管理自主权。组建各类专业委员会,为医院科学决策提供技术咨询和可行性论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成本消耗环节的流程管理。建立医院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推动医院运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和崇高职业精神,建设特色鲜明的医院文化,强化患者需求导向,加强医疗服务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进一步改善医务人员工作环境和条件,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持续加强“平安医院”建设,加强医院安保力量和设施建设,健全涉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建立完善医警数据共享和联动处置机制,依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特别是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犯罪行为。

  第二节 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

  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引导医疗卫生机构提高基本药物品种配备使用量,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体、多种非基本药物为补充的“1+X”用药模式,逐步实现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二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和80%。常态化、制度化推进药械集中带量采购和使用,落实国家、省级及省级区域联盟组织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政策,督促公立医疗机构优先合理使用集中带量采购中选药品。建立健全药品使用监测与临床综合评价工作机制,组织开展药品监测和分析,引导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加强结果应用、促进合理用药。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短缺药品信息监测预警和处置机制,提升药品短缺应对处置能力。

  第三节 健全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

  建立健全机构自治、行业自律、政府监管、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医疗卫生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协调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协同联动,增强综合监管合力。全面推行医疗废物、生活饮用水、游泳场所在线监管。建立医疗“三监管”事前学习提示、事中预警提醒、事后大数据筛查的医疗服务全流程监管模式。开展医疗机构、学校卫生自查,推广职业卫生分类分级监督执法。建立医疗卫生行业信用管理制度,在医务人员、社会办医疗机构和部分公共场所开展信用评价,加强评价结果运用。持续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各类专项整治,逐年提高“双随机”抽查比例,加大部门联合“双随机”力度。进一步强化卫生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规范卫生监督执法。建立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督察机制,推动工作责任落实。

  第四节 推进县域医药卫生集成创新改革

  学习借鉴三明市等地医改经验,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进县域医药卫生集成创新改革,落实各部门医改主体责任,实现“三医”联动、部门协同和政策统筹,推动医改由单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实效性。健全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开展调价评估。理顺比价关系,体现技术劳务价值,提高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推动医疗卫生机构落实“两个允许”,落实分配自主权。科学确定、动态调整公立医院薪酬水平,合理确定人员支出占公立医院业务支出的比例。合理确定并落实公立医院人员编制标准,建立动态核增机制。完善乡村基层卫生健康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实施“县管乡用、乡管村用”,落实乡村医生待遇政策。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健全完善保障政策,统筹门诊和住院待遇政策衔接,深化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保障机制,将重大传染病和严重精神障碍纳入门诊特殊病种保障。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及应急保障机制,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完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深入开展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DRG)改革。创新慢性疾病支付方式,实施慢性病、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及医养结合、家庭病床等按床日付费。探索以慢性病和重点人群为切入点,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按人头付费。

  

 

  专栏8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项目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项目;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项目;基本药物补助。

  

 

  第十章 夯实卫生健康支撑与保障

  建立健全卫生健康党建体系

  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持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以及民主集中制、请示报告等制度,不折不扣落实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管好用好各类阵地,积极探索打造具有米易特色的卫生健康宣传品牌,持续加强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培育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牢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加强党的组织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抓实基础工作、基础制度、基础能力,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以点带面,发挥联动效应,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全面提升。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以过硬的党建工作保障高质量发展。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卫生健康系统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县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县级卫生健康系统领导班子,优化领导班子专业结构,选拔熟悉卫生健康行政管理、具有扎实卫生专业知识、善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复杂局面的领导干部。大力实施优秀年轻干部培养计划,优化卫生健康系统干部年龄结构,加强后备干部储备、培养、管理,积极推荐干部参加挂职锻炼、顶岗锻炼、递进培养班,为优秀年轻干部搭建成长平台。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强化纪律与作风建设。持续正风肃纪,抓实抓好党风廉政和医德医风建设,加强医德教育,建立完善医务人员医德考核制度。坚持管行业与管行风统筹推进,完善行风管理架构,持续开展行业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等工作。

  第二节 强化卫生健康人力资源建设

  按照“做强高端、做大中间、夯实基层”的总体思路,实现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质增量的目标。到2025年,全县卫生健康人才总量达1.5万人,其中每千人口卫技人员数达9.0-9.2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3.6-3.78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3.97-4.2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

  坚持“以人为本,引进优秀人才,留住关键人才,用好现有人才”的指导原则,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通过柔性引才、直接考核招聘等多种引才方式,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力度,到2025年新增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100名,硕士研究生达到5名。建立医疗卫生人才激励支持政策,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人才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互动的方针,有计划引进或培养一批高层次中青年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3—5名、市、县名医4—6名,争创省、市级卫生专家工作站、名医(中医)工作室等1—2个。加强全科、产科、儿科、影像、麻醉、急诊、重症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为现有的技术骨干、学科带头人提供必要的科研和临床工作条件,为其发挥聪明才智、充分施展才华创造条件。通过延聘、返聘等方式,充分发挥院内老专家传帮带的作用,有效解决人才断层、学科骨干趋于老龄化的问题。通过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院地合作共同办医等方式,补短板、增内力,发展特色专科建设,不断提升整体服务能力。

  加强院地合作,通过项目合作、专家讲座、专家坐诊等方式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新增副高级及以上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人才5-10名。不断巩固国家中医先进县及二级甲等创建成果,争创三级乙等中医医院,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有特色、亮点的中医馆,逐步完善中医药人才引进、培养途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康养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健全公共卫生人才培育机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职业病防治、应急救治、妇儿等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开展公共卫生人才“组团式”帮扶行动,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水平。加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对具有影响力的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等采取“一事一议”方式引进。探索建立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着力提高实验室检验检测和现场处置能力,以及应对社会卫生热点问题的能力。到2025年,力争使各级各类公共卫生人才满足工作需要。建立完善卫生和计划生育监督执法体系及机制。

  创新基层卫生人才编制和人才政策,创新基层卫生人才引进、招聘方式,探索推进“岗编适度分离”和“县招乡用”招聘试点;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通过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等途径,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占比≥78%。到2025年,实现城乡每万名城乡居民至少有5名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健康米易建设需求。制定出台《米易县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实施方案》,为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落实养老保障或生活补助政策。逐步规范乡村医生进入渠道,新进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对于没有执业(助理)医师的村卫生室,采取允许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免试注册、乡镇卫生院选派执业(助理)医师定期驻点或巡回方式予以加强,提升村卫生室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奖励等激励制度。探索人才发展基金、新技术、新项目评审和奖励等人才奖励激励体系,探索高层次人才或特殊岗位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分配形式。落实“两个允许”的要求,持续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编制员额制管理,将公立医院编制内产儿科医生工资全额纳入县财政保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政策,落实“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财政保障,严格落实卫生防疫津贴,充分调动卫生健康人才的工作积极性,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专栏9 强化卫生健康人力资源建设项目

  

 

  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项目: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护士规范化培训,药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助理全科医生、骨干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紧缺人才培训;县乡村卫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训。

  

 

  第三节 创新推进医教研协同发展

  建立完善医学教育紧密衔接的终身医学教育制度,进一步完善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主体、“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大力提倡学历提升教育,增强学识水平。加强规范化继续医学教育,确保继教覆盖率达100%,学分达标率≥95%。探索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扩大与四川省妇幼保健院、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战略合作,加强医学高层次人才自主培养。加强县级4个继续教育基地和2家县级全科医生培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

  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增强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加强疾病防治项目建设,重点推进米易县疾控检验检测中心、米易县公共卫生及应急基础设施、米易县感染病区等项目建设,提升传染性疾病检测预防和处置能力,为全县重大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第四节 加快推动数字卫生健康

  夯实数字卫生健康发展基础。推进县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统筹建设便民惠民、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综合管理为一体的信息系统,推进县域卫生信息系统与省基本公共卫生系统互联互通,县域医共体实现临床远程会诊,检验、医学影像共享,实施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提升工程,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到2025年至少1家县级公立综合医院电子病历应用评级达到4级水平。

  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加快5G技术应用,到2025年,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医联体成员单位。优化“互联网+”公共卫生服务,构建生命全周期、人群全覆盖、数据全记录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加强电子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鼓励开展网上签约服务,为签约居民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鼓励运用可穿戴式、便携化、居家型健康监测设备,推进家庭医生服务模式转变。

  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完善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目录,健全数据共享开放机制,促进健康医疗数据开放共享。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推进医疗机构、医保结算机构、定点药店三方信息共享。到2025年,基本实现卫生健康系统跨部门跨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系统整合,积极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促进“康养+医疗”产业创新发展。

  

 

  专栏10 健康信息化建设项目

  

 

  信息化平台建设: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持互联网医院建设;智慧医院建设。

  

 

  第五节 加快推进卫生健康法治建设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省、市、县三级权责清单体系。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健全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执法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加强行政执法案卷管理和评查制度建设。规范和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卫生健康信息公开工作机制。健全法制工作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法治工作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制定并实施卫生健康系统“八五”普法规划,扎实推进“法律七进”。

  第六节 建立可持续卫生健康投入机制

  坚持卫生适度超前发展,加大对卫生健康事业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状况和实现健康目标相适应的卫生健康事业投入机制,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在疾病前期因素干预、重点人群健康促进和重点疾病防治等方面加大政府投入比重,强化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和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等方面的经费保障。全面加强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建立以健康结果指标为导向的投入绩效监测和评价机制。

  第七节 推进卫生健康重大项目建设

  加快实施县人民医院住院综合楼、县人民医院救治能力提升及县疾控检验检测中心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提升县域医疗卫生综合实力。加快推进重大项目规划,县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县中医医院南部新城院区等项目纳入规划,结合城区发展和医疗卫生需求实际,逐步实施卫生健康重大项目,进一步夯实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基础,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和重症医疗救治能力。

  第十一章 促进卫生健康协同发展

  第一节 建强“内圈”,筑牢群众健康服务基层

  以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试点和县域医药卫生集成创新改革为契机,建立高效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以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医疗资源的上下联动,高效联动,提高医疗服务质效。持续探索医养融合发展新模式,带动区域医疗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构建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以县疾控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和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规范化建设等为载体,全面提升疾病防控能力和综合监管水平,构建“资源共享、高效协同”的医防结合工作机制。

  第二节 协同“中圈”,打造区域医疗健康中心

  加强攀西地区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区域联防联控,建立与周边区县定期交流沟通机制,形成重大疾病区域防控合力。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应急协同,加强区域卫生应急信息共享联动,提高应急救援响应效率。强化与市级医疗机构和德昌、会理等周边地区医疗机构的合作,增强区域引领辐射能力。实施“专病专科、名医名院”发展战略,推进医疗“特色、差异化”发展,以“康养+医疗”打造特色医疗服务品牌,立足国际康养旅游目的地城市定位,打造成渝地区阳光康养度假旅游“后花园”,打造有较强影响力的特色医养品牌。力争到2025年,医疗健康服务辐射人口达到50万人左右。

  第三节 融入“外圈”,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

  积极融入成渝卫生健康协同发展。推进省妇幼保健院与县妇幼保健院的深度合作,打造区域内具有较强影响的妇幼特色科室。持续推进“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对接成渝地区及其他大健康产业集群高端资源投资生命健康领域,助力一批优质特色健康服务项目落地,着力构建米易特色“康养+医疗”产业链,做大做强健康服务产业。

  深化卫生健康领域交流。加强与省市医疗卫生专家交流合作,助力米易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提档升级。加强省市级重点学科(专科)专业骨干培训和学习交流,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第十二章 强化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

  县人民政府加强对卫生健康发展的领导、保障、管理和监督,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卫生健康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完善推进协调机制,审议重大支持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平台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强部门配合,进一步发挥卫生健康、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经济和信息化等部门(单位)作用,形成推进卫生健康发展合力。

  第二节 强化宣传引导

  不断提升卫生健康系统干部媒介素养,建强卫生健康传播队伍,健全卫生健康宣传体系。加强卫生健康宣传阵地建设和管理,拓展宣传平台,做强融媒体宣传矩阵。完善突发事件信息发布机制,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权威信息,提高应急科普生产和传播能力。完善意识形态分析研判、预警处置机制。提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处置能力,积极引导舆论、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第三节 做好监测评估

  健全卫生健康规划体系,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区域发展、其他专项等相关规划的衔接,建立上下级规划衔接机制。做好规划重点任务分解,将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建立健全监测评价机制,科学制订规划监测评估方案,并对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年度监测和中期、末期评估,适时动态调整,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人事任免

  米易县人民政府关于李贵军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

  米府发〔2022〕22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经2022年11月21日县人民政府第30次常务会议研究,

  决定:

  李贵军同志任米易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李 倩同志任米易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主任;

  吴平兵同志任米易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试用期一年);

  姚 瑶同志任米易县财政局总会计师(试用期一年);

  杨 超同志任米易县普威财政支付中心主任(试用期一年);

  吉克伍勒同志任米易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

  袁永波同志任米易县审计局总审计师;

  王希江同志任米易县经济责任审计事务中心主任(试用期一年);

  陈付刚同志任米易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按原职务层次管理)。

  免去:

  文忠涛同志米易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职务;

  李贵军同志米易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兼)职务;

  李 硕同志米易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职务;

  李 强同志米易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兼)职务;

  袁永波同志米易县经济责任审计事务中心主任职务;

  曾建国同志米易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职务。

  特此通知。

  米易县人民政府

  2022年11月21日

 

 

  下载公报:2022年第11期(总第35期).pdf

 

审核: 李恒   责任编辑: 沈治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