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稻带药移栽及绿色防控,减轻大田病虫危害
来源:米易县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3-04-28 选择阅读字号:[ 大 中 小 ] 阅读次数: 0
目前,我县水稻陆续进入移栽期,抓好水稻带药移栽工作,是一项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病虫害预防控制措施,该措施将病虫防控关口前移,压前控后,提高了病虫防控效果。在水稻移栽期,推广落实带药移栽及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对水稻叶瘟、螟虫、稻蓟马、稻水象甲等病虫有较好预防和控制作用,可减轻水稻中后期病虫防控压力,同时促进农药减量控害,赢得防控主动权。
各乡(镇)要充分认识水稻带药移栽工作的作用和意义,根据秧苗移栽进度,强化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前移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关口,为今年水稻丰收打好基础。
一、防治药剂推荐
(一)化学农药:三环唑、咪鲜胺、嘧菌酯等防治苗瘟、叶瘟,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等防治水稻螟虫。
(二)生物农药: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等防治苗瘟、叶瘟,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BT 等防治水稻螟虫。
(三)免疫诱抗剂:氨基寡糖素、几丁聚糖、s-诱抗素、芸苔素内酯等植物免疫诱抗剂提高秧苗抗逆性,促进苗齐苗壮,促进秧苗快速返青、早分蘖、多生根。
二、带药移栽方法
(一)移栽前处理:移栽前对秧田周边螟虫等越冬场所进行喷药防治;移栽过程中,不使用带菌稻草捆绑秧苗。
(二)秧田喷雾:移栽前3-5 天,选用低毒高效对路化学农药或生物农药均匀喷雾。在水稻移栽前7- 10 天,选用氨基寡糖素、几丁聚糖等植物免疫诱抗剂均匀喷雾至秧苗滴水,可提高秧苗抗性,促进苗齐苗壮。
(三)药剂浸秧:选用三环唑、咪鲜胺、嘧菌酯等药液浸秧1-2 分钟,再堆闷半小时(堆闷时秧堆上面盖好薄膜)后移栽。
三、绿色防控技术
(一)昆虫性信息素诱杀。利用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技术,采用持效期3个月以上的挥散芯(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每亩稻田安装1套诱捕器,高度以诱捕器底端距地面50-80厘米为宜,可降低螟虫田间雌蛾交配率,控制一代螟虫的种群密度,达到防治目的。
(二)昆虫性信息素交配干扰。在连片种植区域,布设迷向装置,交配干扰采用高剂量信息素智能喷施装置,每3亩设置1套,傍晚至日出每隔10分钟喷施1次,迷向装置喷施口的设置高度高于水稻顶部10厘米左右。
(三)天敌昆虫防治害虫(以虫治虫)。在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螟蛾始盛期—高峰期应用植保无人机或人工投放赤眼蜂球每亩2个防治螟虫,一个蜂球含5000头赤眼蜂。赤眼蜂是稻纵卷叶螟、二化螟水稻螟虫卵期的优势天敌,它将自己的卵产在螟虫的卵内,利用螟虫卵液发育,破坏螟虫卵,螟虫卵无法孵化出螟虫,却可以孵化出赤眼蜂,达到有效减少螟虫后代数量,进而持续控制水稻螟虫的危害。
四、注意事项
一是移栽时注意科学、合理、安全用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按说明书正确安全使用。二是防治药剂需交替使用,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操作规程,遵守农药安全间隔期,禁止使用国家规定的禁用农药。三是严禁在一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使用农药,不得在河道内随意丢弃农药包装废弃物或者清洗施药器械,收集处理好农药包装废弃物,切实做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